走进华为
学习华为管理经验

华为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管理

华为考察

在国家创新战略的引领下,很多企业非常希望通过创新推动企业的转型变革。

最近与很多企业家和企业高管交流,由于华为在标准、专利的领先表现,特别是最近网上热炒的华为麒麟芯片和石墨烯技术,大家都很想知道华为是怎么创新的?都希望能结合创新谈变革。很多企业特别热衷各种创新模式的研究,如引进吸收式创新、渐进式自主创新、突破式自主创新等。可是,在华为“自主式创新”是一种“反动”的提法,任正非从来都是讲“开放式创新”,而且特别强调“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这是一个很有争议的提法,在人类历史上,很多都是由突破式创新引起的产业革命,华为强调“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不是“反人类”了吗?这个强调“以客户为中心”创新的公司,为什么反而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上,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有不俗的表现。华为2010年第一次进入美国《财富》杂志全球500强,列第397位;2016年排名飙升到129名,蝉联国内科技公司榜单第一。同时,在《2016全球百强创新机构》、《全球最具创新力公司2016》等多个机构的排名中,华为都成为中国大陆唯一的入选者。然而,为什么很多大谈自主创新的企业,却鲜有令人信服的成功创新呢?

中国是个制造大国,很多指标都是全球第一。笔的产量全球第一,可是生产不了笔芯;电脑产量全球第一,但主要芯片全部依赖进口。这样的行业和企业很多,因此,企业在原有领域的产量做到全国第一、乃至全球第一后,急于寻找新的增长方向,开始大力强调“自主创新”。对于很多研发底子薄的企业,通过这种矫枉过正的提法,强力驱动企业实现转型,特别是领导层的思维转变,可以理解,也无可厚非。但是,很多企业的创新方向和方式却值得商榷。光伏行业热了,大家都参与热炒;锂电池等可充电技术热了,大家都参与热炒;还有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等。不说点新词,都不好意思开口讲话。然而,大家看到的事实是,只要有中国企业热炒的产业,经常会出现产能过剩、恶性竞争、低价倾销,再陷入没有资金投入研发、攻克不了核心技术和无法促进产业成熟的恶性循环。最后只好等政策、等“风口”的出现,等来的是国家调控限产,取消补贴政策,新业务陷入漫漫长夜……。那么,华为成长过程中的三次重大转型,特别是伴随其中的创新管理,有哪些特点,有哪些值得中国企业借鉴的呢?

华为的创新模式,总的来说可分为两大阶段,以与全球最后一个超级竞争对手爱立信的业绩对比为分界点(见下图)。第一个阶段为2011年之前,作为行业追赶者的创新模式;第二阶段是最近5年,作为行业领先者,进入“无人区”之后的创新模式。

64

第一阶段:学习、追赶及差异化创新

华为的学习标杆和竞争对手是爱立信,华为曾形象地比喻道:“爱立信就是茫茫大海中的航标灯,灯关了,华为就不知道该去哪儿了”,这个时期华为的产品开发和创新模式可归结为:

1、学习与追赶阶段:为了追赶业界最佳,华为在各细分领域都确定了自己的学习标杆和主要对手,努力学习,不断超越不同阶段的对手,目标就是进入细分领域的全球前三名,不只是做“大”,而且要做“强”。从早期简单的“性价比”竞争,逐渐实现关键部件和技术的替代,努力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如:在光传输领域通过关键部件的技术突破与芯片化,实现光传输产品超越竞争对手的水平。

2、差异化创新阶段:除了华为,很多成功企业其实都是如此。腾讯赖以发家的QQ就是在现有ICQ的基础上,增加了跨终端登录、个性化头像、快速文件传送等差异化创新后,赢得了市场。即使是苹果公司,其商业模式也是在日本iMode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而要形成差异化,就必须对客户需求有深刻的理解。因此,华为成立了以客户需求管理和产品规划为主的营销体系,需求管理一直延伸到一线“铁三角”的各市场神经末梢,并建立了IT支撑的三级需求管理流程和决策体系。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并将需求转变为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产品。这个阶段的创新模式,极大地支撑了华为以集成产品开发(IPD)为标志的第一次管理变革,并丰富了其内涵。

第二阶段:以客户为中心的开放式创新

与世界领先的竞争对手平起平坐,特别是进入“无人区”之后,这时候华为更加强调以客户为中心的开放式创新。在这一点上,很多学者和企业家存在不同的看法。

而实际上,任正非是个技术情节很重的人。1978年他作为军队的“科技标兵”代表,参加了全国科技大会,并对马可尼、贝尔实验室的多项诺贝尔发明充满了敬意。但当他看到通讯行业很多优秀的公司,曾经都是华为的标杆与对手,一个个地倒下,充分体会到一个商业机构的创新,必须“保证公司的商业成功”。而在进入“无人区”后,以客户为中心恰恰又是保证商业成功的基础。任正非强调,特别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即使资金充裕,华为也要聚焦主航道。定义清楚创新的边界,掌握商业发展趋势和开发节奏,“领先一步是烈士”。由于中国教育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现状等原因,实际上国内的原创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即使中国会出几个天才,但企业不能等这些天才的出现,而且天才也不一定会到你的企业。因此,在华为第二次全球化转型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需要和地域优势,进行了全球的研发布局,充分利用全球的智力资源,实现“开放式”创新。开放式创新就是要吸取“宇宙”精华,包括向竞争对手学习。华为还在学习蓝绿军团的线下店布局和如何保持高盈利能力,学习三星的关键器件研发和供应链运作,学习苹果的商业模式和生态链构建……这样的对手,你不觉得可怕吗?这样的对手,不值得你尊重吗?

创新战略和体系架构:

华为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聚焦主航道的开放式创新”

华为投资过很多新产品和新领域,失败也一直如影随形,甚至有过重大的投资浪费。如何尽量减少损失,制定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创新体系就尤为重要。华为的三级创新体系如下:

三级体系形成一个喇叭形的收敛过程。强化从建立内部需求管理流程,延伸到建立战略客户联合创新中心、用户深度参与的需求管理、以及准确评估商业机会和把握发展节奏的创新机制上。在运营商业务领域,积极鼓励客户/用户发现华为产品的问题,积极反馈需求。提出的需求一旦被采用,将得到丰厚的奖励。而在终端领域,更是通过花粉社区和超级用户产生了很多有效需求,并逐步在产品版本中落实。

在创新的投资管理上,华为每年的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10%以上,而创新(预研)投资费用又占研发总费用的10%。随着创新风险的逐渐增加,一般一个产品从预研到样机再到量产,投资强度分别是十倍和百倍的关系。因此,华为的创新(预研)投资比例不断增加,未来会达到20%。通过增加探索期的投入,为产品开发准确把握方向。

在创新的选题上,坚持围绕主航道。华为也有光伏产品和解决方案,但主要是为了解决非洲等地区,无线基站存在用电的问题,为主航道产品保驾护航。即使是石墨稀的创新,也是首先为了解决手机电池用户体验不好的问题,是主航道的需求,并且潜心研究其中的关键部件的关键技术。而很多企业的新业务选择,经常和原来的业务形成不了相互支撑的关系,管理模式和人才结构也不支撑新业务的发展;思维上更热衷于炒新概念,跟风新产业,不愿潜心研究核心技术和产品,没有板凳一坐十年冷的精神,更多是为了融资或提升股价,创造一个“新”的题材,这是值得深思的,不可取。

60
创新业务的领军人物和管理机制:很多企业存在中高管老龄化、对新业务不敏感和走不出业务舒适区的问题。因此,创新领军人物的领导力和组织配置,是企业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VC等投资界在选择投资项目和创业公司时,同样是首先看人和班子。华为在手机终端和企业网新业务拓展过程中,采用的套路基本一致。先选择德高望重、公司人脉强的领导,完成新业务的组织搭建和基本业务梳理,然后选派闯劲强、创业激情高的领导实现新业务的突破。华为消费者BG在猛将余承东的带领下,已经在业界确立了地位;而企业网BG现在的领导闫力大,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曾经使华为在日本的业务从2亿美元增长到20亿美元,相信假以时日,企业业务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

在创新管理上,特别是考评机制上,华为对失败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态度,不会要求投资的新领域马上立竿见影,一般会给2~3年的探索期。任正非说过,创新没有失败,知道那条路行不通,也是成功。

106
创新与变革是华为持续成长与强大的两大利器。任正非认为华为今天的核心竞争能力是管理,因为技术是相对容易复制的,而管理则很难复制。因此,华为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已经是常态。而实际上,华为从追赶者到领先者的成长过程中,不管是技术创新,还是管理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始终与管理变革相辅相成,创新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大企业、中小企业和创业企业的创新模式、动机和管理方式的差异也很大,但创新理念和管理内涵是一致的。机会主义是创新的大敌,新业务拓展当然需要有创业精神的领导、有新的组织方式和新的人才。但如果没有合适的产品战略和足够的战略定力,没有配套的组织变革,是很难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必将事倍功半。

参观华为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参观华为 » 华为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管理

参观华为

学习华为的文化与管理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