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华为
学习华为管理经验

华为的成功之道

历经二十八年,华为从一家普通的通信设备代理企业,成长为中国民营企业的领头羊。很多人都想知道,为什么成功的是华为?

2016年初,华为用“厚积薄发”系列广告阐述了自己的成功逻辑,既平常,又独特。

“厚积薄发”体现了华为怎样的价值观,又怎样影响了华为的经营与管理实践?本文汇集了两位华营导师的观点,一位为华为公司顾问、人民大学教授吴春波,另一位为剑桥大学教授 David De Cremer。

华为为何“厚”此“薄”彼?

华为公司顾问 吴春波

24

 

25

37

2016年,华为企业形象系列广告的主题是“厚积薄发”。

 薄发:是个结果,如同绚丽的烟花,腾空而起,光耀大地,万众瞩目;如乔伊娜撞线的那一刻,如此的辉煌,如此的惊艳,如此的美丽。

厚积:是个过程,如同执着爬行的乌龟,艰难前行,孤寂落寞,一步一趋;如刚果河上的瓦格尼亚人,如此的悲壮,如此的悲凉,如此的凄凉。

厚积与薄发,息息相关,首尾两端,密切相连,相互仰仗;没有厚积,何来薄发?正如树木,厚积为本,薄发为末,没有根深的厚积,何来枝叶茂盛?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在机会主义盛行的时代里,人们更注重的是薄发的绚丽多彩,因为它快速、容易、简捷、高效,也更容易吸引眼球,更容易刷存在感。而对于阿甘、许三多式的人物,往往谓之“傻”,尽管各类媒体和自媒体上充斥着诸如“一万个小时定理”类的心灵鸡汤。但浮躁的人等不及了,他们鄙视坚守,害怕执着,经不起诱惑,耐不住寂寞。

据说,智者爱因斯坦曾讲:愚蠢的人不可战胜!

投入决定回报。但投入不一定等于回报,有投入,也不一定有回报,当然,有时,没投入,也会有回报。世界就是如此奇妙。投入与回报,呈现的是非线性关系。厚积的“厚”,与薄发的“薄”,一厚一薄如此的不对称,如此的厚此薄彼。

重要的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没有过程的结果,只能是虚无飘渺中的“风口”,可能是似有似无的天上的“馅饼”,亦可能是真真切切的地上的陷阱。

在这个世界上,无中生有的只有做梦,不劳而获的只有贫穷。

但从常态看,一份耕耘,一份回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道酬勤。这些都是常识,常识不需要验证,常识不需要质疑,常识无法颠覆。

这个世界是由一些朴素的常识统治着。

企业的成长,是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没有持续的艰难爬行,没有在别人身后不停地吃土,何来追赶,何来并肩,何来超越,何来登顶?

个人的成长,是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没有一路的风风雨雨,没有不断的跌跌撞撞,没有家人的帮扶,没有友人的引领,怎会有辉煌的人生?

创新,是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没有一代代人的执着、坚守和探索,就不会有今天的科技进步,科技之花的芳香,来自于一代代人血汗的滋养;所以,开放,开放,再开放!

我们赞美黑玫瑰乔伊娜的光荣绽放,以其一生的拼搏,只为0.01秒的突破。

我们感叹瓦格尼亚人的命悬一线的搏击,他们“不在非战略机会点上消耗战略竞争力量”,在愤怒的刚果河的主航道上,展示着生命的力量!

我们惊艳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用大型强子对撞机捕捉到的“上帝粒子”光彩夺目,他们经数十年的厚积薄发,“隐约听到了上帝的脚步声”。

从2014年“千年扫地僧”李小文先生的简单、开放、定力和耐性,到2014年“苦难与辉煌的”、“痛并快乐着”的芭蕾脚,再到2016年的“厚积薄发”系列,华为的企业形象广告,华为一如既往地向员工传递着价值主张,无不彰显着华为坚守和崇尚的管理哲学、成长逻辑和价值体系;也是华为这家公司的真实写照,也是华为的“身份证明”。

看华为历年的广告,会感到有点不合时宜,甚至有人认为有点怪,有点傻。

其实华为真的有点傻:一群傻傻的人,傻傻地坚守,傻傻地投入,傻傻地付出,傻傻地成功!

有战略视野与格局,有战略耐性与定力,有在战略机会点上的聚集力量,密集投资,饱和攻击,就有厚积薄发!

透过华为的商业战略  浅谈领导力因素中“聚焦”的重要性

剑桥大学教授 David De Cremer

现代企业发展迅速,关系网遍及全球,但在发展过程中充满不确定性,因而容不得半点疏忽。在环境瞬息万变的今天,企业要存活下来并建立长久、稳定的企业形象,离不开强大的领导力。但,什么才是强大的领导力?纵观那些大家公认的具有强大领导力的企业领导者,我们能从他们身上发现一个关键特质,那就是始终保持“聚焦”的能力。已故苹果公司CEO史蒂芬·乔布斯就是一个永远知道自己的终极目标是什么的人。那些和乔布斯一起将苹果公司发展成为全球大品牌的伙伴们现在还记得乔布斯的独特习惯:他会给生活中几乎所有事情都排定优先级。因为他深信,不懂聚焦的人一定会落后,最好的结果也只能是沦为平庸。

以聚焦为基础的智慧型领导力似乎已经成为当代企业所急需的一种领导力。事实上,智慧型领导者的一项关键特质就是他们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并作出决策。正如美国作家本·斯坦所说:“要想从生活中得到你想要的,首先你必须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也同样适用于很多企业领导人。他们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用在引领企业的方向以及告诉员工公司奋斗的最终目标是什么上。如果企业领导人能做到这一点,他们的影响力就会更加凸显,并能将员工的注意力集中到企业所需的创新之上。

  中国电信巨头华为就是坚持将“聚焦”融入其商业战略和领导力的典范。任正非于1987年在中国深圳创立了华为。2012年,华为销售收入和净利润首超爱立信,成为全球电信市场的领导者。华为拥有4万多名非中国籍员工(员工总数为17万),是唯一一家海外销售收入(67%)超过本土收入的中国企业(注:此为作者原文)。这一点也使华为成为一家真正的全球化公司。华为充分结合了中国企业的特点和西方的观点,形成了以“聚焦”为基础的领导力,从而推动产品的商用创新。

2016年2月1日,华为在巴塞罗那国际机场发布了最新的“厚积薄发”系列广告。这一举动也充分体现了华为的“聚焦”战略。该广告在众多国际性报刊杂志和国际机场都有投放。通过该广告,华为旨在向更多受众,包括决策者和政策制定者,展示华为的企业哲学。聚焦重点的确是华为企业哲学的关键驱动因素之一。下面这幅瓦格尼亚人在刚果河中捕鱼的图片是其中一幅广告图。图中的瓦格尼亚人在捕鱼时非常专注,否则就会被河水卷走。

24
这幅图形象地描述了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对华为多年以来一直在坚持的商业战略的看法。任正非认为,经营企业就是一场生存游戏,要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同时又要保持谦逊的姿态。1999年,任正非曾参观南非约翰内斯堡的先民纪念馆,那是纪念19世纪一批南非的荷兰移民19年大迁徙的苦难历程。他从荷兰移民的苦难历程中想到了华为创立后的十年间有多么艰难,感同身受。从那以后很长时间,他在公司里经常讲到要活下去,活下去,活下去……曾经有人问他华为的最低纲领是什么,他说是活下去。然后问他最高纲领是什么,他说还是活下去。

  任正非认为企业的最终目标始终是活下去,这充分体现了他对“聚焦”战略的执着追求和确保这一战略落到实处的强大决心。2015年,任正非在形容华为是如何抓住核心业务的战略机会点时,是这么形容的:“华为耐住了28年的寂寞,聚焦在ICT基础设施的主航道。28年来,十几万人瞄准的是同一个城墙口,持续冲锋。华为的投资策略就是要快打慢,聚集在一个点上实际就是快打慢,所以会产生好的结果。

  任正非认为,始终聚焦一点,才会终有所成。华为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坚持通过大量的持续研发投入,不断提升产品质量。1988年4月,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自此,任正非始终坚持战略聚焦,这一远见实属难能可贵。因为在80年代,中国电信企业不多,几乎每家公司都能轻松盈利,所以大部分电信企业都不愿意重金投入研发。但任正非坚信要把一件事做好,必须专注。从华为早期开始,任正非就始终坚持战略聚焦。通过长期的坚持,华为才能厚积薄发,终于在今天的大数据传输时代取得了突破,成为全球领导者。

任正非深信力出一孔的道理。他认为通过长期的战略聚焦,公司可以变得非常强大。他经常通过水和空气这些看似柔软的元素通过聚焦可以产生巨大能量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他曾说:“水虽软,但德国用高压水来切割钢管;空气虽软,但火箭发动机是靠空气推动的。”当然,要做到始终专注于一个目标和领域,必须要有强大的决心。不过,任正非这一代中国企业家最不缺的就是这一品质。他们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走过了八十年代的艰辛。坚持不懈是这一代人从小就养成的品质。1944年,任正非出生于中国西南部贵州省,是中国最穷的地方之一。从小他就明白,不能把什么都认为理所当然。他有6个兄弟姐妹,父母很难养活九口之家,有时候甚至穷到只能吃草。贫困、饥饿是他童年的记忆,也铸就了他坚持不懈、艰苦奋斗的性格。这段艰苦的记忆也成就了华为领导层的几大特质,他们并时刻提醒员工要保持谦逊、不断自我批判、不断进步。这些都是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品质。

这个道理不难理解。沃伦·巴菲特也曾说过保持谦逊让他能够聚焦真正重要的事情。华为的成功也说明艰苦奋斗和坚持不懈必须与战略聚焦共同作用才能发挥价值。在非战略领域消耗太多精力只会分散注意力,使组织失去方向。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参观华为 » 华为的成功之道

参观华为

学习华为的文化与管理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