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华为
学习华为管理经验

华为一个项目经理的历程

华为考察287

追寻不落的太阳

张东旭

年,从巴基斯坦到沙特阿拉伯再到巴基斯坦。在春夏秋冬的轮回里,各种酸甜苦辣也在唇齿间咀嚼回荡。要说最快乐的,还是在数不完的挑战中,一次次冲锋,一点点成长。有幸见证并参与了当年全球最大的Turnkey项目的起起伏伏,欢笑和泪水交织浸润,我也在不经意间,从写故事的人,变成了故事里的人。

01
去全世界最艰苦的地方

我是2006年2月入职的,先在案例培训部工作。部门领导给我的第一个任务是去艰苦地区采写故事,我选择去了南苏丹。抵达南苏丹时是夜里,我没看清屋子就睡下了,早上醒来惊呆了:这哪里是房子,简直就是柴房嘛!一睁眼就能看见太阳透过木板的缝照进来。

288四处透光的木门

苏丹是热带雨林气候,几乎每天中午都会下雨,由于屋顶是用铁皮搭起来的,雨打在铁皮上的声音很大,屋里的人说话基本上听不见,必须吼,就像“吵架”一样。相比之下,咱们现在的宿舍和办公室好太多了,十年前真的辛苦。

当地卫生环境比较差,没有太阳直射的地方会生虫子。我们只能用瓶装水烧饭、刷牙。瓶装水是从乌干达进口的,每瓶7美金,很贵。我在这里半个多月只洗了两次澡。吃的基本上只有羊肉、鸡肉、洋白菜、辣椒,能买到什么菜完全凭运气。买不到菜的时候,我们就只吃白饭。我们也特别喜欢老干妈、方便面之类食品。

印象最深的是疟疾,本地人得疟疾就像得感冒,是很平常的,但中国人受不了,所以很多人都涂好几层防蚊霜,挂好几层蚊帐。由于当地的厕所都是旱厕,没有水冲,有很多蚊子苍蝇,所以每次上厕所前都得先烧火,把蚊子苍蝇赶走。

四五个月后,我从南苏丹回来写了一本书,叫《在沙漠中追寻不落的太阳》。写的是在南苏丹这么恶劣的环境下,连水泥、螺丝钉都没有,我们是怎么从乌干达进口,帮助当地运营商搞通讯建设的事儿。公司领导非常认可,说这是华为人奋斗的真实故事。

02
从“随军记者”转身为项目经理

2006年11月,我来到了巴基斯坦。当时公司在海外签了两个大型Turnkey项目,一个在巴基斯坦,一个在埃及,交付难度都很大,公司决定派我们去采访总结,把经验教训固化下来。所以我就来到了巴基斯坦Ufone项目组担任“随军记者”,每天跟着项目组,见缝插针去采访。

Turnkey项目包含了规划设计、站点获取、土建施工、电信安装、网络优化、转维验收等多个环节。在后面的环节,华为有优势,可是,站点获取和土建施工,我们完全是“门外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地争取过来后,怎么盖房子、建铁塔?我们完全不懂,只能去找分包商合作。可是,找的分包商究竟能不能胜任,我们也不知道,只能边做边看。

客户对我们的要求非常高。当时巴基斯坦无线通信业务快速发展,谁建的站多、建得快,收入就涨得快,所以我们的压力很大,分包商压力也很大。刚开始,我们的土建分包商有50多家,他们干不下去也不要钱了,就把站撂下了。

2006年9月到2007年3月是最黑暗的一段时期。虽然我们干了很多活,但没有客户端的收入,客户开始投诉。之后公司第二拨人就顶上来了,人员变动挺大,我反倒成了一直在项目组,而且对各模块都比较熟悉的人,于是慢慢从记者转身为项目PC。

03
惊心动魄的路测

巴基斯坦西南部边境省有一个比较危险的地方叫白沙瓦,是恐怖活动多发地区。2007年,客户要求我们从这个城市开始搬迁,完成后再让我们新建站点。

搬迁的时候,毕竟在机房或者站点上工作,危险相对可控。可是搬迁完要测试站点覆盖情况、打电话的情况,需要大街小巷跑,这时,负责测试的分包商不干了:“这么危险,我们不能去!”

当时项目组成员大都是有血性的年轻人,想法很简单:这么多曲折我们都挺过来了,如果不做测试,怎么向客户证明我们的设备能行呢?于是大家一拍桌子:“我们陪你去!”分包商愣住了,也被当时的气氛感染了:“好!那就一起去!”

去之前,本地员工告诉我们最好低调,保护的人越多,越让人觉得值得抢,所以我们分散着坐在车里,走的都是小路。说实话,我的内心忐忑无比。车上还有另外一个入职不久的同事,我们一路互相问:“你怕不怕?”“不怕!”“你怕不怕?”“不怕!”用这种方式释放压力。

后来分包商对我们说:“我们原本认为你们会去找客户,申请危险区域用话统(基于话务统计所采集的数据再进行处理分析)进行评估,没想到你们真去了。”这个路测大概做了两天。回来后,我们给客户汇报路测结果,客户很吃惊:“我们没想到你们会这么做,你们对网络的重视我们感受到了,我们相信有这样一股精神的合作伙伴一定能把项目交付好!但是以后做这样危险的事情一定要知会我们,我们可以商量。”

回想起来,也许是这样一次惊心动魄的路测,奠定了客户对华为的认同。

289
在泥泞里前行

04
十年,我们和客户互相取暖

完成搬迁后,我们开始新建站点,可进度却不尽人意,客户投诉得非常猛烈。有一个周末实在受不了,我们七八个人开了两台车,颠簸了十几个小时跑到北部山区去了。那个地方没有信号,原本每天都会接到无数电话的我,忽然发现没有信号时,心里涌起一种很慌很空的感觉。第二天,在山底下溜达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慢慢平静了,开始想,如果我们不回去,谁去继续交付那个项目?其实,即使经历了这么多困难,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打退堂鼓,出来就是想释放一下,释放完再老老实实回去干活。

300艰苦的施工环境

两天后,我们回来了,对客户说:“我们每天都在拼命干,可还是得不到你们的认可。”客户说:“我们也没有办法,来自市场部的压力非常大,只能把压力传递给你们。”但这件事过后,他们开始回想我们干了什么,如果把时间稍微放长一点,累积起来看,会发现华为公司的进步真的很快。之后,客户开始和我们一起商量想办法解决问题,合作得越来越好。

2007年底,我们已经有底气说“不会再失败下去”了。到了2008年,我们跟客户间的流程已经建立起来了。自此,Ufone项目一直在扩容新建,我们基本保持100%的份额,现在已做到13期了。

从2006年到现在,十年时间,两家公司建立起了真正的合作伙伴关系,谁也离不开谁了。Ufone CEO经常在各种场合转述老板曾经跟他讲过的一段话:“天冷的时候,朋友就会聚在一起靠得紧一些,互相取暖”。朋友就是在有困难的时候互相帮衬。我们刚走到海外的时候,没有Turnkey项目的成功案例,Ufone和我们凑得紧一些,互相取暖,给我们机会实践,而我们拼命努力,支撑Ufone成功。

05
每个站都像自己养大的孩子

巴基斯坦一年都会有几次五级左右的地震,我们就在一个被震裂的楼里面办公,每次地震都挺吓人。夏天气温能攀上45℃,每隔一个小时会停一个小时的电,但我们经常开玩笑说,别看巴基斯坦停电,但至少不得病吧,没有疟疾,只是偶尔伤寒一下。而且,公司没有忘了我们,现在越来越向艰苦地区倾斜,掏钱给我们买油机,让我们24小时有电,也让我们买地盖楼了,让我们的感受越来越好。

回过头看,好像没有特别艰苦的事情。我觉得自己能随遇而安,能工作,能生活,吃得饱,饿不着就可以了。华为人都有这个特质,适应性特别好,一拨一拨跑出来奋斗,总有干不完的事情,忙到没有时间去想艰苦。老一辈这样干,我们也这样干,我相信我们的下一拨也会这样干,不成文的文化会这样传递下去。

如果要问是什么让我坚持留在艰苦地区?我觉得可能是惯性。公司大环境下,一个挑战接着另一个挑战,就这样不断挑战下来。每个项目经理心中有一个梦想:想做得更好一点。就这样,一年一年过来了。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珍贵的情感“生根发芽”。比如,我在Ufone的时候,搬迁了一千多个站,之后新建了三四千个,几乎看过每一个站点,它们就像自己养大的孩子。这真的是一种感情,让你觉得很难割舍。而且,我还和非常多客户成了朋友,积累了一种历久弥新、越陈越醇的情感。

06
最艰苦的时候收获爱情

就在最艰苦的时候,我意外地收获了爱情。我的夫人当时也在项目组,在工作过程中我们互相帮忙,在巴基斯坦一起度过了最艰苦的四年岁月。艰难日子里产生的爱情也让彼此越发珍惜,两个人自然而然走到了一块儿。她是个非常要强的项目经理,但为了兼顾家庭做出了非常大的牺牲,放弃了在公司继续工作的机会。我一直觉得挺对不起她,更觉得非常感动。

至于父母,当他们从媒体的只言片语中看到巴基斯坦最危险的一面时,是很担心的,也曾劝过我离开。但我跟他们说,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说起来很长,但是精彩的部分不会太长,我想趁年轻感受这段精彩。他们也都理解我。

我母亲有支气管扩张,心脏不太好。但她总觉得孩子在外面工作很不容易,家里的大事小情能扛就扛过去了。2014年她心脏病突发,在医院做了心脏支架,手术完了我才知道,当时我抱着电话,哭得稀里哗啦。

最近我把爸妈接过来了。他们那代人都是从苦日子过来的,觉得有劳动能力就要奋斗,就要好好工作。比如现在我妈习惯了我每天很晚回去,偶尔回去早一点,她就会问:“你是不是犯错误了,怎么这么早回来?”我也打趣道:“你是不是我亲妈呀!”

07
我们都站在前辈的肩膀上

华为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提供了一个非常大的舞台,毕业没两年就交给你几亿元的项目。在给机会挑战的同时,前辈们会找各种各样的机会把经验传授给你。公司为什么能在枪林弹雨中走过来?就是无时无刻不在培养人才,老员工没有忘了新员工。

2007年时我还是新员工,什么都不懂,项目也做得很苦。当时的项目总监,隔几天就会开车拉我们去山顶看夜景、喝茶,讲怎样做项目,如何管理团队,讲他对业务、客户的理解。授业解惑的同时,不断鼓励我们,坚持就一定会胜利,带着我们这帮新人往前走。

巴基斯坦项目很大,但是是前人打下来的,我是按照前人的模式做的优化,所以2011年,当公司派我去沙特一个被投诉的项目做PD时,我勇敢地接受了,激动之余也倍感压力。当时地区部的领导经常给我打电话,一打一个小时,和我分享管理经验,鼓励我按照自己的思路执行项目。

如今我也是这么做的,就像前辈们手把手带我一样,给新人提供机会,为他们保驾护航,激励他们对未来满怀憧憬,并在这个过程中把经验传递给他们。

青春是短暂的,而我的青春基本都在巴基斯坦和沙特度过了,无怨无悔。一路走来,我收获了更多的自信,能从容地面对将来的不确定性,更收获了一帮聊得来的同事们,这是我最宝贵的财富。

想起十年前,我写的那本书的标题——《在沙漠中追寻不落的太阳》,突然觉得这和自己的人生轨迹如此吻合。我知道,那轮不落的太阳至今仍高高挂在我的心间,我的梦里……

参观华为

赞(3)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参观华为 » 华为一个项目经理的历程

参观华为

学习华为的文化与管理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