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华为
学习华为管理经验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2

参观华为

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分享关于供给侧改革的一些看法。我的报告分为四点:

第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什么在去年四季度的时候被提高到如此重要的高度,它的具体经济背景和决策背景是什么;

第二,自2012年提出新供给主义经济学以来的四年里,我们大致做了哪些探索;

第三,从新供给主义经济学的角度,如何看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四,结合现状,看看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与决策背景

根据我的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主要有:

第一,经济决策背景。2010年以后,众所周知,美国经济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走出,开始复苏并持续反弹,重新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而中国经济在2010年一季度创下了季度GDP增长11.9%的高度以后,一直在持续下行, GDP增速跌破7%。为什么以美国为中心的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中国出台了四万亿的刺激政策,结果却是美国经济的持续复苏和中国经济持续下行?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一个经济背景。

我认为,有两大原因造成了这两国经济走势的差异。一个是两国执行了截然不同的货币政策。美国在利率降到0以后连续进行了三轮量化宽松,而中国由于种种原因,分别在2010年、2013年执行了两轮货币紧缩政策。尽管在名义上我们并未提出货币紧缩,但是实际上,2010年的紧缩政策对经济的反弹起到了非常严重的抑制作用。2013年,我们提出的政策叫作“稳健”,但是却爆发了“钱荒”,企业融资成本大幅上升。在企业贷款总额接近70万亿的背景下,每上升一个点的融资成本,企业的利润就被拿走七千亿;每上升两个点的融资成本,企业利润就被拿走1-2万亿。根据这个算法,2013年的“钱荒”使中国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了多少?我认为这是中国在2014年以后经济持续下行的原因。这是第一个不同的背景:美国是量化宽松,我们是搞了两轮紧缩。

第二,经济结构的不同是本质的原因。美国经济是以苹果产业链为代表的新供给形成、新供给扩张等产业带动下的持续反弹、复苏,其中,有79%都是软产业,包括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知识产业、金融产业和各种其它服务业,硬财富的制造业占比不足20%。并且,美国的制造业里面大部分还是有品牌的高端制造业。中国软产业占比不足50%、49%,其它都是制造业。而在制造业里面,绝大部分是以钢铁、水泥等等产能过剩或者供给老化、供给成熟的产业为代表。过去,房地产、汽车、钢铁、煤炭等等产业曾经拉动了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但是它们同时也是2010年以后造成中国经济持续低迷不振的原因。因此,如果对比中美经济结构来看,当前制约中国经济反弹、复苏的主要矛盾是供给结构老化,太多太多的产业处于供给成熟和供给老化阶段。如果一个国家经济结构的主要矛盾是供给结构老化,那么针对性的措施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在供给结构老化的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了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

第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治和政策背景。三中全会把改革热情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那么去年五中全会前后提出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起到重聚改革共识、凝聚改革信心的作用。在两大背景下提出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历过近半年时间,社会反响强烈。那么,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处在什么阶段呢?从四个方面来看,首先,学界热议供给侧改革,但是热议的情况大部分停留在概念和理论炒作阶段,深入理解供给侧改革的学者并不多。学界提出的很多解释,使本来有点明白的企业家和官员看了以后反而搞糊涂了。到底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改革?学界的热议反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决策的英明,因为供给侧改革前所未有地统一了各个流派的思想。作为新供给主义经济学最早的提出者,不仅我们支持,一些计划经济者也很支持,也在不断地研究怎么计划供给;一些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也出版了《供给侧改革》一书,把自由主义也“变”成了供给侧改革;凯恩斯主义的紧缩或者刺激政策现在也被戴上了供给侧改革的“帽子”。所有的流派都在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所未有地统一了看法。这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也会造成接下来决策的困难。正因为对供给侧改革的认识五花八门,决策部门在行动上也没有统一的步骤,各个部委不仅惦记着要把自己的供给侧改革往前推,同时还关心其它部门。

比如就降成本而言,为企业降低成本毫无疑问是从供给侧推动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是怎么样降成本?我们看到这么多现象:央行给企业降低融资成本的同时,也非常关心其它部门,写文章呼吁减税;财政部一些官员同时也是学者,推动减税的同时也写了很多文章,要降低劳动、社保成本;发改委也有一些官员提出呼吁,要降低融资成本。每个人都既关心自己碗里的,更关心别人锅里的,但是到底降成本从谁开始?还没有具体的行动步骤。当然,这么呼吁下去要比不呼吁有好处,互相监督,成本就会降下来。

中央高度重视,从供给侧改革提出来以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各个层面都在反复提出,但是从实践效果来看,做减法比较容易,做加法比较难。减法,比如去产能、去库存,大家都能理解。下指标去产能,去库存就是针对房地产而言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很难,刺激需求,也能去库存。去杠杆也有它的办法。但是,降成本没有那么快,补短板也没有那么快,如何做加法,如何培育出新的供给、新的动能,暂时还没有见到效果。但是,供给侧改革的目的绝对不是做减法,当一辆汽车在不停减速的时候,驾驶员把油门踩到底,却发现这个汽车还在减速,怎么办?停下来看看发动机,什么是油门?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全都踩到底了,经济还起不来,怎么办?回到供给侧看看,五大财富源泉有没有问题。不是做减法,让经济减速,而是要稳增长、要加速。如果只做减法,不做加法,绝对不是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目的。

2016年4月18号,总书记在开会时,重点强调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要培育新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可能有点摸不清方向。我去过很多省市,在他们的中心组四套班子里做报告,大部分省市的领导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没搞明白,市以下再往下推就更不明白。如果地方对供给侧改革还是雾里看花,怎么能期望它在实践当中起到稳增长,甚至重拾经济发展动力的效果呢?所以这一次,我希望能够把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大家讲清楚。

  • 新供给主义经济学的探索

我于2012年发表了《新供给主义宣言》三篇文章,大体的意思是,当油门踩到底,车子还不跑,那就必须停下来看看发动机有没有问题。投资、消费、出口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只是价值实现的条件。经济增长的动力是什么?是供给创造财富,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五大财富要素包括,人口和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土地和资源是财富的源泉、资本和金融是财富的源泉、技术和创新是财富的源泉、管理和制度也是财富的源泉。如果这五大财富源泉要素的供给都受到严重抑制,供给效率很低,供给成本越来越高,那经济肯定就不行了。怎么办?通过五大要素体制的改革,释放财富源泉:降低人口和劳动的供给成本,提高供给效率;降低土地和资源的供给成本,提高它们的供给效率;降低资本的供给成本,提高金融效率;降低创新与技术的成本,提高创新效率;通过制度改革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从需求侧踩油门,到供给侧释放财富源泉,这是四年前所提出来的,供给侧改革的一些新供给主义宣言的主要内容。

2013年7月份出版的《新供给主义百年强国路》又提出了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很巧合的与四个月以后召开的三中全会的思路和具体措施大面积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理念不是最近形成的,也不是提出来的时候形成的,而是在2013年三中全会公告的时候,这届政府的思路。三中全会第一句话是“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惠及人民”。从2013年新一届政府给小微企业减税的时候开始,从减少行政审批,破除垄断执行的负面清单制度开始,供给侧改革实际上已经启动了,只是没有上升到现在这样的高度。

供给侧改革就应该是围绕着五大财富源泉,一项一项地讨论:人口和劳动怎么改、土地和资源怎么改、制度和管理怎么改、资本和金融怎么改、技术和创新怎么改。

  • 新供给主义经济学如何看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们认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点,首先在学术上认为,在经济当中,在和需求的关系当中,供给应该处于主导地位。供给创造需求,而不是短期需求有利于创造供给。几百年前人们想跑得快,只能寄托于飞毛腿的故事,是因为有了汽车,创造了自身的需求;几千年前人们想飞,编一个孙悟空的故事,现在有了飞机创造了自身的需求。在很长的时间里面,在每个阶段,都是供给创造自身的需求,让需求影响供给,只能是短期行为。

在经济学史上,无论是从社会分工角度研究财富增加的亚当·斯密,还是马克思讲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资本论》,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库兹涅兹的按国民收入和资本形成,从供给出发去做研究……所有这些理论的大部分内容还是从生产侧、从供给侧研究经济的。新供给主义经济学认为,供给侧改革的经济学原理不是萨伊定律,萨伊定律认为,供给自动创造自身等量的需求。有一千万的生产供给,就会有一千万的收入,这一千万的收入,自然会变成一千万的要素。收入就是劳动者的工资、资本家的利息、管理者的收入等等。要素所有者都是个人,他要去买东西,因此一千万的供给自动创造一千万的需求,所以政府不需要干预经济,这是古典供给学派的基本原理。但是新供给主义经济学认为,供给恰恰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创造自身的需求,比如在中国面临四种情况:第一,供给过剩。生产一千万的钢铁只卖出了五百万,剩下的五百万变成库存,怎么创造自身需求?第二,供给老化。本身没有供给过剩,但是产品老化,卖不出去;第三,供给约束。比如出去打车打不到,不是北京人不会开车,不是没有出租车,不是没有车卖,但是有六万辆的牌照限制,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类似的供给约束还有很多;第四,供给抑制。你想盖房子却没有地,土地的供给受到抑制,资本的供给受到抑制,劳动的供给受到抑制。中国的土地不少,但是劳动成本很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什么在中国如此必要?因为这四点比美国、比欧洲更为严重。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改变这四种状况,让供给恢复到创造需求的理想状态。

宏观经济周期分为四个阶段:新供给形成、供给扩张、供给成熟、供给老化。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任务是什么?是要把大量沉淀在供给成熟、供给老化的阶段转变为供给形成的阶段。在供给老化阶段一个单位的有效供给只创造一个单位的有效需求,而我们要让一个单位的有效供给创造N个单位的有效需求。

新供给的概念是什么?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新的管理模式叫新供给,这是我认为的未来的新供给五大领域。滴滴打车或者Uber没有新的工业技术,但是这种新的商业模式,这种制度的创新创造了有效供给,创造了有效需求,经济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只有新供给创造新的需求,形成新的市场,经济才会逐渐变好。这是我所理解的培育新动力。事实上,早在2015年的11月19号,国务院已经发文,提出培育新供给、新动力、新动能是供给侧改革未来的重点。供给侧改革绝对不是简单的做减法、去产能,而是在去了产能之后,还要把供给老化、供给过剩的产业的生产要素,人口、土地、资源转移到新兴产业。

用李克强总理的几句话来解释我所说的软财富理论:以前我们创造财富主要靠自然资源,今后要依靠人的资源;以前创造财富主要靠劳动,现在要靠人的智慧。日本人做的不是马桶盖,而是健康、保健。企业转型当中,中国很多企业都集中在硬财富的制造业,但是就如同一件衬衫,买的时候值两三千块钱,其中,棉花和布的价值就值仅占10%,其余瓣90%才是软价值。中国经济转型,就得从消耗地球资源、污染环境、制造低端产品转向更多的依靠人力思维和人力活动创造软财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新供给主义经济学分为两套主张,短期主张是放松三大供给约束:

第一,放松行政管制,减少行政审批。每放开一批行政管制就会爆发出新的生产力。2013年以来,这届政府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在关键领域,比如加油站、出租车牌照还没有放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二,放开融资成本的约束。“钱慌”把融资成本抬高了,现在降低融资成本对经济的作用有多大?每降低一个点的融资成本,企业利润增加七千亿,每降低两个点,企业利润增加1-2万亿。那么,我们还有多大的空间可以降低?中国的钱是世界最多的,但是也是世界上最贵的,在这方面我们也有很长的路要走。供给侧改革不是做减法,不是像某些人讲,唯有供给侧改革,才能实现经济上行。事实上,通过降低融资成本,经济一样可以恢复增长。

第三,减税也是一剂灵丹妙药,可以在两年之内,使季度经济从负增长到8%。中国政府在两会上公布了今年要增加赤字预算5600亿,主要用于减税、降税。5600亿是非常积极的,值得肯定的政策举措,但是规模还不够。目前,我们的综合税负、宏观税负是37%,这意味着,一共60-70万亿的GDP中,有25万亿被政府拿走了。这样重的税率,经济怎么会好?我们有条件减到1-2万亿。减一万亿的税负,相当于每年减多少比例?减两万亿呢?我们有这样的承受力。减税并不是不让政府支出,而是可以等比例发行债券。发行债券还可以解决资产配置荒的问题,解决有钱没有地方投资的问题。政府发两年期5%的债券,肯定立刻被抢光。所以说,减税、发债,是借力未来、一箭三雕的举措。

新供给主义经济学的长期改革主张是,债券发不动了,还是要围绕着五大财富源泉。那么,如何围绕五大财富源泉降低供给成本、提高供给效率,给企业减负,让中国这辆车子恢复加速的动力呢?

一,降低人口与劳动供给成本。我们反复提出,要从人口和劳动上进行改革,可喜的是,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松动了,二胎全面放开。户籍制度改革还要继续推动,人口流动也是人才的源泉。目前,农村的人均GDP和城市人均GDP相差有五倍之多,这意味着,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工作的人,对经济的贡献增加四倍。任何一个人从低效率部门到高效率部门的转移都是财富的增长,所以,要考虑如何通过人口,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中国的财富增长;

二,降低土地和资源供给成本。我们需要测算,这几年的土地供给成本到底涨了多少倍?中国提出的18亿亩红线到底有没有必要存在?这是不是一个伪命题?如何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降低土地和资源的供给成本,提高它的供给效率?我们需要再度去思考、去讨论。

三,降低资本供给成本,提高金融效率。全世界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存在的价值就是要在企业和储蓄者之间用最低的成本架起一座桥梁,而中国的金融制度和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却在二者之间挖了一道深不见底的鸿沟:一边闹“钱荒”,中小企业贷不到款;一方面资产配置荒,老百姓拿着钱不知道买什么。改变这种现状,中国经济就有希望了。

四,通过制度改革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率。在人民公社的时候大家吃不饱肚子,改成联产承包责任制就吃饱饭了,因为制度就是财富的源泉。国有企业有多少干部、员工只用了百分之二三十的积极性在工作?如果实现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像民营企业一样,把人的积极性调动到120%、130%,经济的增长恢复到8%、9%都没有问题。

五,降低创新与技术成本,提高创新效率。如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前段时间,李克强总理回到北大,提出如何实现改革教育体制。有人提出要给资金支持,但是,中国大学的钱少吗?这几年,中国的大学没少花钱,但是学生没有学到真材实学;中国的大学还没少赚钱,但是赚的钱却不知道跑到了谁的腰包里。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是怎么改变办学理念、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问题。这是从五大财富源泉角度释放生产力。

在过去的30年,中国经济增长更多是靠分工和社会制度的改变,是亚当·斯密式的增长,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在90年代,是靠大量的要素投入,靠劳动者投入,土地资源的投入,资本和储蓄的投入以及投入效率的提高。而今后则更多要靠熊彼特式的增长,就是破坏性创造。苹果手机在产生之前,全世界对苹果手机的需求为0,它带来多大的增长?虽然它把诺基亚、摩托罗拉的市场挤没了,但是,消失的那块是很小的,增长是很大的。Uber和滴滴打车冲击了传统的出租车行业,但是它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从供给侧看物价、房价应该有不同的视角,这是新供给主义经济学的内容。

  •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供给侧改革?如何去产能?去产能不是指把过剩产业给关了,而是要引导要素转移到新的领域里,才算是完成供给侧改革;而去库存虽然抓住了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但是解决的办法仍然还是在需求侧。比如房地产库存,怎么通过供给侧改革去消化库存?把房子炸掉不是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是通过刺激需求,把房子卖掉。去产能、去库存和培育新运维、新动能是同向并肩行驶的两条河流,两条河流合二为一才意味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完成,片面强调去产能或者行政去产能都有所偏颇。还有去杠杆,去杠杆就是凯恩斯主义的紧缩,加杠杆就是扩张。如果企业或者杠杆率过高确实应该去,但是选择什么时机去标杆?是在经济过热的时候去杠杆,还是经济衰退的时候去杠杆?我们现在是什么时候?是经济最低迷的时候。而前两年,在经济过热的时候没有去杠杆,现在去杠杆,是不是合适?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与供给侧改革是什么关系?这都是我们要想清楚的。

我个人认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抓住了当前中国经济供给侧的主要矛盾、主要问题,但是供给侧改革还应该推向更深的层次,即怎么放松垄断、减少管制、减少行政审批、减税、降低融资成本,要从五大要素角度进行体制改革。需求侧是三驾“马车”,供给侧是五大财富源泉。当油门踩到底车子还不加速,就一定要回归到五大财富源泉,看看有多少改革的潜力。从这个角度出发,我认为的供给侧改革就应该是三个字:转、放、改。

转型。依靠完善的要素市场和强大的社会保障推动生产要素从过剩产业向新供给、新动能产业转移。在这个过程当中,政府要做好社会保障和托底的工作,总书记在18号专门强调了这一点,前两天又发文强调。

放手。供给侧改革不是指由政府说了算,政府决定哪个多哪个少,而是放手,让资源在市场中发挥配置作用。

改革,改革垄断行业。降低土地成本不是一句话,而是要通过制度来调节;降低融资成本也不是简单的降息。我们十几年来,一直通过刺激需求来降低供给成本,而在当前阶段和未来几年里,要更多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改革已经抓住中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但是要把它落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落实到地方政府,落实到各个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方向,相信中国经济的增长是不会悲观的,不但不会悲观,而且还可以在触底以后开启新的一轮反弹、复苏,开启新的、更长的经济增长周期。

谢谢大家!

华为考察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参观华为 »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参观华为

学习华为的文化与管理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