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又来了!为什么企业看不到春天?
目前国内的经济形势是遇到了一些冬天的问题,但是,冬天也会冻死害虫,冻死苍蝇、蚊子。经历了冬天,春天到来时会有更好的机会。所以,往未来看,哪些企业能够活下来,哪些企业可能看不到春天呢?大致来讲,这样的企业大约熬不到春天:
- 喝酒经费多,学习经费少的企业!
- 设备投资多,研发投资少的企业!
- 产品意识强,客户意识弱的企业!
- 交易意识强,投资意识弱的企业!
- 下子意识强,布局意识弱的企业!
- 黑白意识强,灰度意识弱的企业!
我跟着中国企业、中国经济一起走过几十年,思考了一些问题,和今天主题密切相关。首先我要说的是互联网时代到底魂在什么地方?
企业的“魂”是什么?
【案例】华东最大纺织企业宝利嘉破产分析
宝利嘉的董事长通过邮件发出了“告员工书”、“告供应商书”、“告债权人书”……,讲述了宝利嘉报遇到的灾难性打击:分厂招商时政府未兑现承诺,信贷资金不到位,出现了现金流短缺等经营问题,导致了企业要关停。
那么,做企业要靠什么活着?我们看事情不能简单判断对与错,不能简单地判定哪个方向一定是正确的。通过分析,我们认为:
第一,做企业活着是硬道理,活下去,首先要做好风险管理。在风险管理方面,银行业是做得最好的,协议规定可以随时抽贷压货,为自己留出了充分的操作空间。如果一个企业把倒闭的原因归咎于他人,因为“抽贷”而“失血”,这是企业本身的商业模式的问题。宝利嘉在经营中,过于注重产品和利润,忽视了信贷造成的现金流风险,这是内因之一;
第二,做企业不能盲目扩张。政府招商引资,是希望企业进来以后能够稳定扎实地去经营,希望把GDP搞上去,而不是越殂代疱。事实证明,开发区的许诺未必都能兑现,政府招商可能会“J、Q、K”, 先把你“J”进来,再把你“Q”住,然后再“K”你。但是企业自身一定要清楚,政府行为和企业的行为是不一样的。企业要活下去,肯定不能还象计划经济时期的国企一样,“等、靠、要”,要钱、要政策。吃饭要靠自己,睡觉要靠自己,呼吸也得靠自己,这些事不能委托和依赖任何人。
第三,宝利嘉老板个人原因和经营管理原因到底是什么?在他的告知书里并没有进行说明。华为公司认为,一个企业应该努力做到三不依赖:不依赖资金、不依赖人才、不依赖技术。宝利嘉不但依赖资金,还依赖政府,没有政府的信贷支持和税收优惠就无利可图,说明这个企业或产品是有问题,是经不起市场考验的。
如果一家公司赚的只是税钱,或者只是政策优惠的钱,而不是赚客户的钱、市场上流动的钱,那么这个企业是活不下去的。不论是互联网,还是颠覆性技术,或者是破坏性创新,对于一个公司来讲,如果没有“魂”,没有自己最核心的优势,是没有活下去的道理的。
互联网时代的某些变化
当然,象宝利嘉这样生存的企业还不少,但是时代变化了,当他们开始遭遇互联网,问题就全暴露了出来。那么互联网时代到底什么发生了变化呢?
- 卖产品变为卖信息;
- 是制造牛变为流通牛;
- 固定物变为流动物;
- 时滞态变为在线态;
- 信息和权力的不对称变得对称;
- 人感知到物感知;
- 互联网到物联网。
我与施炜老师一起去美国考察,很直接的感受是:在大数据、网络、无人技术等开始广泛应用的时候,首先是经验变得没价值,年龄变得没用;其次是互联网让所有东西变直接,线性思维无用,它是跳跃的、网状的,随便都可以谁和谁粘到一起;最后,信息到了一定程度就能把人的潜能激发出来,一个人就可以改变世界,蝴蝶效应频繁。
互联网一来,有些人就丢了魂
互联网带来的冲击也非常大,有的人很坚定,有的人失魂落魄。有的企业能够选择主动拥抱互联网,有的却避之不及。
那么,互联网是什么呢?是企业?是技术?是产品?或者说是一种思维?我们要不要主动去拥抱它呢?我认为,我们应该理性来考虑这个问题,也就是说,企业家的决策应该是什么?不管是什么时代,我们应该怎么去做?
我认为主要还是一个信息处理的问题。一个人吃多了,会消化不良,知识、信息量太大,也是没有办法消化的。我想,面对互联网风潮,有“四不”原则,能够帮助我们保持理性:
- 不要被互联网+忽悠的心神不定!
- 不要被大众创业激动的神魂颠倒!
- 不要被众筹故事挑逗的心潮澎湃!
- 不要被上市风潮翻弄的六神无主!
那么,保持了理性,又怎么来决策呢?我觉得还是有一些简单的道理需要知晓,那就是:
- 没有产品,也没有流通!
- 没有实业,也没有服务!
- 没有原子,也没有比特!
- 没有老鼠,猫就是宠物!
所以,我们怎么去理解这之间结构性关系?网就是一个结构,怎么来理解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知道,互联网的“魂”到底是什么?黄卫伟老师问到:“生命模式的意义在什么地方?”那么,互联网时代的“魂”又在什么地方?以及作为企业家,作为高级经理人,我们都是负责任的,是有影响力和有资源的社会精英,那么我们个体的“魂”又在哪里?
我们来看一下华为很早之前定的宏观商业模式:
- 产品的发展路标是客户需求,没有其他路标;
- 企业管理的目标是流程化组织建设。
- 企业要建立一系列以客户为中心,以生存为底线的管理体系,而不是依赖于企业家的决策制度。
- 这个管理体系规范运作的时候,企业之魂就不再是企业家,而变成了客户需求。
- 客户是永远存在的,这个魂是永远存在的!
华为认为,当管理体系规范运作的时候,企业的“魂”就不再是企业家,不在于他个人有多少追求,而在于客户需求,那就是企业的魂魄。
那么如何为客户提供有效的服务?华为认为,为客户提供有效的服务,是企业的工作的方向和价值评价的标尺。有效就是效率、效果,这才成为能赚钱的企业。
因此我们说,不能为客户创造价值的部门都是多余部门;不能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流程都是多余流程;不能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人都是多余的人!
以客户为中心是价值观念,更是行动!也是有在利益冲突的时候,才能看出你的核心价值观取向。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既然以客户为导向,而不是以股东、投资者、VC等等来为主导的时候,企业的服务对象就偏向了客户。
见客户还是见投资者?
【案例】华为不上市
几年前,摩根斯坦利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StephenRoach曾带领机构投资者代表团造访了华为,任正非委派当时的常务副总裁费敏进行接待。后来,Roach失望地说:“我们能为他带来30亿美元的投资,他竟然不见我们。”任正非对此事的解释表明了他的心声,他说,不论公司有多小,如果是客户,我都会接待,但Roach不是客户,所以我不接待。在客户与投资者之间,他进行的选择是一种悖论:在两种有价值的事物之间对比,到底谁更有价值?在你的心目中,以谁为中心的问题。——这就是华为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观:在客户和投资者两者中,任正非把时间给了客户。
所以,我们讲,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魂”在哪儿?我们的“魂”要去哪儿?能够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不容易,它是需要前提条件的,尤其是受到外界很多要素冲击的时候,选择的复杂性令人心神不定的时候,企业很有可能做出相反的选择。
比如,不上市就是前提条件之一。当企业进行战略性投资和分配调整可能会影响年报业绩的时候,客户、股东利益或者价值观不一致的时候,怎么去应对一些所谓的创新或者选择什么样的战略导向,并且以客户为中心呢?不上市,就不必太受股东的掣肘。
再有,当你调动战略资源对应对颠覆性创新的时候,也不必要去顾忌股票的价格、投资者用脚投票和证券分析师的意见。这是一件春种秋收的选择,但是有些人可能不在乎,他们可能更追求短期利益,或者要财务报表好看,或者会顾忌舆论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要多头兼顾,从而就很难做好战略性决策。
所以,有些优秀企业对风投资本不感兴趣,也是担心在公司转型时,他们会设置障碍,认为会影响到一些计划或者收益;企业也担心因投资方撤走资金致使企业战略转型一败涂地。
我们说,股价大跌是好事还是坏事?可能对某些人是好事,对某些人来说就是坏事了,风投亦如此。就是在影响企业长久发展问题上,在企业追求的意义或者灵魂的问题上,你必须选择那些与你始终能保持一致的合作者。企业家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投资家是以价值为中心的,商人是以行情为中心的,这是三条道上跑的车,各有各的价值取向。这里并没有对错之分,而是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但是,三条道上的车,各跑各的,很难融合。
那么,前面说过,有“魂”的公司要摆脱对技术的依赖、摆脱对人才的依赖、摆脱对资金的依赖!可是,都摆脱了,企业靠什么活着呢?我们说,一个企业应该“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由不得不变转向自由、独立的选择。
自由、独立的企业,是以客户为中心,以生存为底线的管理体系的形成和规范运作为前提的,而不是依赖于企业家的决策制度。企业之魂就不再是企业家,而是以客户为“魂”,以为客户服务的奋斗者为“魂”。我们为什么而创造?是为我们面对的客户,他是“企业之魂”,但是仅有客户是不行的。谁在为客户服务?谁以客户为中心呢?是为客户服务的奋斗者,当然包括老板、包括企业家们,他们也是“企业之魂”,前提是以客户为中心、以生存为底线,不活着哪来的魂呢?那就只能活在别人的心中了。
那么,这个体系是的内核是什么?我们看看互联网企业高通的知识产权战略和计谋。
【案例】高通的商业壁垒
高通绝对是互联网企业,而且具有垄断技术和各种壁垒,他的专业授权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一次性授权,厂商获得某项芯片解决方案的一次性授权费(有时还包括高额的一次性“入门费”),授权费用比例,不是基于单颗芯片的价格,而是基于整个终端的价格。
另一部分是协议期内厂商每销售一台手机额外缴纳的提成费率,业内形象称为“高通税”,就是一次性授权和销售流水的钱他都要赚。
它这么做,靠得是什么的呢?如果说卖知识,好象不确切,应该偏重知识产权;但是如果说它卖的是知识产权,也不完全准确。应该说它卖得是知识战略,是不考虑成本大小的销售知识产权的一套管理的机制或者是体系。
- 高通的差别定价策略:定价可以基于合同进行差异化,“芯片企业拥有定价权”;
- 高通的聪明定价策略:比如扶持一家手机厂商来压制竞争对手等;
- 高通的律师和工程师一样多。
他一定要保证自己的定价权,而且是根据不同的客户来定,各家不一样,由律师出面谈价。高通公司的律师与工程师一样多,通过强大的律师团队,虽然在收取专利授权费用上要价高,但很难找到他们合同和协议上的法律漏洞。
高通在2012财年,它的专利授权费收入约为67亿美元,在总营收中的占比超过三成,其中42%来自中国大陆;2014财年销售收入达到了265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销售额约点全球销售额的近一半。
因为他垄断经营,国家发改委在2015年2月份公布了对他的处罚决定,开出的60.88个亿的天价罚单。同时也针对他的定价方法进行了“砍价”,怎么谈的呢?就是按物理的方法,它按手机整机收费,但是后盖不是它的,所以我们认为按整机收费是不对的。用这个方法砍掉了一部分价格。
那么高通是怎么应对的呢?它希望多罚钱,但要维持以前的收费模式。这是规则问题,是它的营销体系的问题,是它商业模式的问题。在维持其原有模式的情况下,它反而对巨额的罚款完全不在乎,所以这是规则和管理机制的成功。
所以,我们很早就讲过,三流企业卖劳力,主要是针对员工的;二流企业卖产品,主要是针对客户的;一流企业卖技术,主要是针对对手的;那么超一流企业在卖什么?他们是针对全局的。高通正是针对全局,设计出了独特的商业模式,制造了商业壁垒,卖规则,卖标准,让别人进不来。
定规则:这恰恰是美国的强大
那么,企业内部也应该有一套规则,也就是我们讲的科学、规范运作的管理体系,这套规则放到互联网企业,我想也是适用的。
我们一直认为,定规则,对于一个世界级企业、跨国公司是非常重要的,这恰恰是美国人最擅长的领域。通过下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是怎样制定规则的,而中国又是怎样应对的。
国家 | 美国 | 中国 |
政治 | 联合国 | 联合国 |
军事 | 北约 | 上合组织 |
经济 | WTO、TPP、TTIP(跨大西洋) | 中韩FTA、中澳FTA,FTAAP(亚太) |
金融 | 世行、亚行、IMF国际货币基金 | 亚投行、金砖行、丝路基金 |
货币 | 美元结算,投资储备货币 | 人民币结算、投资、储备货币 |
世界规则的制定者 | 世界规则的制定者 |
由此看出,美国人喜欢布局,中国人喜欢破局。美国曾经很公开地、明确地表示,不要让中国参与制定规则,但是,中国是大国,大国关系怎么处理?我想,老大、老二坐在屋里,咱们大家定完规则,叫小兄弟们一块玩,才是大国关系。不让你参与,把你关进小黑屋里,那就不叫大国关系。所以中国在忙什么?可以看出,我们也在学习美国,它怎么运作世界规则?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等等,那么我们也制定相应的规则。中国要成为大国,未来互联网肯定是一个阵地。不能仅仅利用互联网赚钱或者是省钱,而是你能不能成为互联网时代游戏规则的制定者。那么,围绕这一点,我们还是要学习美国好榜样!
工业互联网与工业4.0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本质是主导这个世界未来的工业标准之争,是由德国和美国按照自己的逻辑路径、表述方法来进行推进。
美国提出了工业互联网标准,希望在关注设备互联、数据分析以及数据基础上实现对业务的洞察,对传统工业互联网的互联互通,他的关注点在大数据和云计算。
德国提出工业4.0,拥有强大的机械制造技术,以及控制设备的先进行设备和能力,德国很关注生产过程智能化和虚拟化的深刻改变。
我们今天主题是互联网时代的谷底重生。现在的互联网产业,德国叫做工业4.0,美国叫做工业互联网,那么叫产业互联网也可以,事实上就是德、美两国的标准在竞争。德国人是以西门子、库卡、SAP这些公司为主导,希望可以从硬件打通到软件,从内部工厂往外“攻”;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是以GE公司、IBM、苹果这些公司为支持,侧重于从软件出发打通硬件,从网络入手往里“走”,这是两个技术路线。可以看到,他们的实施逻辑是相反的,但是目标一致。
中国怎么办?怎么选择?
中国政府认为,德国路径比美国路径更容易实现。美国的工业空心化严重,缺少基础设施落地,德国工业技术雄厚,是生产制造基地,是生产设备供应商和IT业务解决方案提供商。我个人认为,未来信息学会胜过物理学,将来大概美国会赢!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战略选择上,中国政府的策略是,紧盯新一轮产业发展的潮流,选择工业4.0,推出中国版的中国制造2025,寻找机会“弯道超车”,后发先制。
目前,中国处于“左手工业 4.0,右手工业互联网”的一种状态。但是理论上,好象选择了是德国之路。但是我觉得,未来仅仅靠“2025”也不行,最终要靠标准、规则和技术路线去参与竞争。
那么,怎么才能走通这条路呢?那就是企业可持续成长。到底怎么成长? 企业可持续成长,有五个要素:
- 三年发展靠运气
- 五年发展靠战略
- 十年发展靠人才
- 卅年发展靠文化
- 百年发展靠机制
三年发展靠运气,五年发展靠战略。我们经常制定五年规划,目前我们有“十三·五”规划等;十年发展靠人才,要有人协助你长久、持续地做这件事情;卅年发展靠志同道合的企业文化;更长久的发展,应该是百年发展靠机制的设置。我想互联网时代大概也是如此。
那么就涉及到如何找到有“魂”的企业的管理体系和机制设置问题。
吴春波模型和黄卫伟三问
任正非讲:企业的经营机制,说到底就是一种利益驱动机制!相应的,吴春波老师提出了“价值管理模型”,具体有三点,那就是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价值。
价值管理循环图:
黄卫伟老师和吴春波老师的《以奋斗者为本》,也是按照这个大的格局来写的。我认为这个三个要素构成的模型极其重要,然后它们循环起来,价值就能被激活起来。那么这个循环的核心,我要加上一个“奋斗者”,创造价值是基础、评价价值是手段、分配价值目的,一切围绕奋斗者“转”起来。
我们知道企业管理体系如何建立了,吴春波老师又提出三原则:
- 用资本主义的方式创造价值——全力创造
- 用社会主义的方式分配价值——合理分配
- 用绩效主义的方式评价价值——正确评价
那么问题来了,各位名家还有三问。
德鲁克的“事业三问”:
- 我们的事业是什么?
- 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
- 我们的事业应该是什么?
山东三角集团总经理丁玉华的“企业三问”:
- 企业是什么?
- 企业干什么?
- 企业怎么干?
稻盛和夫的“人生三问”:
- 人为什么活着?
- 正确的做人准则是什么?
- 人应该如何活得更美好?
黄卫伟的“华为三问”:
- 华为为什么成功?
- 华为过去的成功能否使华为继续成功?
- 华为要取得更大的成功还需要什么?
《走出混沌》和《以奋斗者为本》也有这样的思路,那么是,我们总要有人从根本上回答,在互联网时代怎么的问题。
四个一:华为为什么成功?
我们先来想一想,华为为什么成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读,大体上有这样“四个一”.
- 一部《华为公司基本法》
- 一匹头狼——任正非
- 一个有效的利益驱动机制
- 一群狼:奋斗者
奋斗者就是一群狼,为了目标,拼命努力实现的这样一个机制的所有的人。
那我问大家,你是奋斗者吗?
不管什么时代,不管互联网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人都会有一些问题。
管理学也认为,如何解决人的问题?要基于人性假设。
西方管理学的人性假设
1、“经济人”(X理论、理性人)
2、“社会人”(人际关系论)
3、“自我实现人”(Y理论、需求理论)
4、“复杂人”(超Y理论)
5、“决策人”(巴纳德、西蒙、管理人)
6、“竞争人”(政治人):即只管输赢。
中国管理学的人性假设,中国人喜欢伦理的角度
1、“性恶人”(法家、X理论)
2、“性善人”(佛家、Y理论)
3、“可塑人”(儒家、超Y理论)
BEST课程:建组织“四砍”
我们想说的是,组织有“魂”么?人肯定是有魂的,组织的“魂”成就一个法人的时候,我们又怎么理解他?我在很多企业尤其是EMBA课上做BEST课程中讲到,魂是什么?我们先把它砍开,先大卸八块,我们讲建组织:
CEO要砍掉手脚,只剩脑袋。CEO不要插手日常事务!要做思想家,要有技术、市场洞察力和方向把握力!要有全局视野,系统思考,构筑世界!实行轮值CEO制度!这是思路!
CXO要砍掉屁股,走动起来。不要本位主义!不要坐在局部利益上!通过积极参与与确定战略方向和思路、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财务核算、政府关系等一系列活动,体会综合管理者的感觉。实行CXO轮岗,体验不同岗位的职责特点!这是通路!
员工要砍掉脑袋,听话出活。干好本职工作,提高执行力!不要考虑战略问题!要不妄议大政方针!不要只想权利不要责任的主人翁意识,要有敬业精神,打工就是您的使命!——这是出路!
企业要砍掉情结,聚集使命。砍掉技术情绪、砍掉圣人情绪!不以技术为导向,不以管理先进为导向,要以商业价值为导向!要以高绩效为导向,一切为了打粮食!这是活路!
这就是出路与活路的问题。黄卫伟老师一直在讲,别跟我说商业模式,很简单,没有疑问,必须赚钱。所以,思路决定通路、通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活路。
我思帮我在:W-H-W的思维顺序
华为公司的人性假设
- “奋斗者假设”
- 但不排斥其他。它既不认为人性本善,也不认为人性本恶,也不认可人性可塑,而是实事求是地认为人性多样化。
- 劳动者——奋斗者——奉献者
- 出工出力 尽心尽力 价值贡献
华为的人性假设是“奋斗者假设”,即不论身处什么时代,我不论技术如何颠覆,最终要看是谁为客户在努力奋斗。奋斗者假设并不排除刚才讲的六种假设,他既不认为人本善、也不认为人性本恶,也不认为人性可塑,而是认为人性本来就是多样化的。要根据公司核心价值观选拔不同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作用。
那我怎么样在一个企业的管理体系里面把这种多样性全部发挥出来,利用好呢?就是多一些积极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劳动者也好,奋斗者也好,最终得出来奉献者,这个企业才能扩张,那就是劳动者出工出力,奋斗者尽心尽力,奉献者贡献价值。
三个不同点
上述假设有三个不同点:
- 从组织层面假设人性:以往的人性假设都是从个体层面出发,根据个人需求和动机进行界定,而奋斗者假设的提出则是从组织层面对人性假设进行分类和评价,并提出组织文化可以引导和约束人的需求和动机,并采取措施促进个体目标向组织目标趋同。组织需要成为人的追求。
- 从特定立场假设人性:以往的人性假设都是从抽象的、一般的人出发,根据其一般需求和动机进行分析,而奋斗者假设则是从具体的,有着特定身份和立场的人出发,从其特定需求、动机与企业目标、使命一致认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并进行制度设计,从而更接近管理的实践。就是说,一个具体身份和立场的人的需求和价值观是特定的,而不是抽象化和理论化的。
- 不同人性不同激励制度:华为把员工分为劳动者和奋斗者,基于不同的人性假设匹配不同的报酬制度,强调了组织文化和组织机制对不同人的需求和动机的影响,使不同人性的员工都能各得其所,具有组织包容性。即,你有什么样的需求,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就配上相应的东西,比如各种价值物,报酬包之类的,在劳动者和奋斗者之间进行匹配。
奋斗者假设的“似是而非”
奋斗者假设似乎接近于竞争人假设,不同的是竞争人以对手为中心,奋斗者以客户为中心。
奋斗者假设看来还接近于经济人假设,不同的是经济人更接近交易性人格,奋斗者更接近投资人格,先付出,先奉献,然后机制才给我不吃亏的回报。所以,作为投资者是有风险和不确定性的。
我们曾多次提到,华为的文化,是以奋斗者为本,不让奋斗者吃亏!以客户为中心,不与客户争利益!
在劳动人、奋斗人等不同假设里面,分别配上不同的权益“包”:
劳动人权益 | 奋斗人权益 |
带薪年假 | 高额奖金 |
加班工资 | 分红 |
产假、陪产假 | 配股 |
年终奖金 | 晋升 |
权益包由个体自己去选,是自愿的,满足了机会均等的问题。所以,华为的文化是以奋斗者为本,不让奋斗者吃亏。但是,他不吃亏的东西从哪儿来的呢?要从客户那儿来,这就是以客户为中心,不与客户争利益。这样的话,机制就很重要了。
奋斗是一种精神
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支撑的企业,是难以长久生存的。华为要生存下去,干部就永远不能懈怠。我们要更多地寻找那些志同道合、愿意和我们一起艰苦奋斗的员工加入我们的队伍。我们要唤醒更多的干部认识到艰苦奋斗的意义,以艰苦奋斗为荣。
最近任正非接受一个记者的采访时说,他最深的感受是,华为给员工的好处就是“苦”,没有其他。“苦”后是什么?有成就感、自己有改善收入、看着公司前进方向有信心,这就是吸引员工的地方。考核干部,要看奋斗意志,要看干劲,不能光看才能。
奋斗是为客户的
以奋斗者为本的本质其实就是以客户为本,奋斗者应该是为客户而奋斗。为客户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公司要团结的是有意愿、有能力、能干成事的员工,不是为了团结而团结。
不能为客户创造价值的部门为多余部门,不能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流程为多余流程,不能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人为多余的人。
个人为了一已之利的奋斗,不向着组织目标的奋斗,应该是和企业没有关系的,而为了灵魂的奋斗,为了与组织的共同目标而奋斗,才与组织息息相关。
奋斗是群体的
华为文化的真正内核就是群体奋斗。华为是靠企业文化、精神黏合的。在于它的组织方式和机制,不在于它的人才、市场、技术等。华为是有良好制约机制的集体奋斗。狼的三大特性之一就是群体奋斗。
狼群如此,团队亦如此,下一个时代是群体奋斗、群体成功的时代。这个群体奋斗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一定是大家合起来做一件事情,而不是单枪匹马。别人干得好,我为他高兴;他干得不好,我们帮助他,这就是群体意识。
奋斗者中也有投资者
奋斗这个词的含义是很丰富的。以奋斗者为本,不仅仅指劳动者,不仅仅指有技术、懂管理的,也包含了投资者。投资者也在奋斗,投资也意味着承担风险和责任。华为劳动者、投资者、员工是一个共同体,共同聚集于以客户为中心,所以投资者也是在奋斗,不仅承担责任,也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
奋斗要用钱来测量
在激励的手段上,由于华为公司受民营体制的局限,不象政府部门,可以有很多方式。企业只能是用钱来衡量,来评价你的奋斗。你是奋斗者,就给你股票,给你奖金。不能倒过来,为了股票和奖金而奋斗。那是价值观的倒退。所以我们讲以奋斗者为本,辅以一些物质激励的手段。这就是企业里让人奋斗的最清晰的标尺,你为企业做贡献,有价值,企业就一定不让你吃亏。
分配体系向奋斗者倾斜
员工在华为公司途径有两个:一是奋斗,二是贡献。 “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就是一种利益驱动机制。员工个人的奋斗可以是无私的,以奋斗者为本的文化得以传承的基础是不让雷锋吃亏,对那些有使命感、自觉主动贡献的人,组织不会忘了他们。
同时,公司的薪酬制度不能导向福利制度,不能搞大锅饭,不能搞平均主义。公司的薪酬要使员工在退休之前必须依靠奋斗和努力才能得到。一个企业里,总会有奋斗者、总会有交易者、总会有偷懒的人,在这样的前提下,分配的体系与机制一定要让奋斗者感觉到在向他倾斜,否则他会感到不公平。如果一个人的精力并没有放在分配上,那企业也要从机制上保证这个人不出问题,所以一定要有足够的倾斜。倾斜到什么程度?基本一个点就是,员工能够充分地努力。
在这过程中,我们想,持续地激励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某一个时间段,员工拿到了相应的回报以后,他会不会仍然保持持续的热情?会不会仍然努力工作?所以,机制要保证不断刺激奋斗者,还有刺激能够跟上企业发展步伐的,能够持续奋斗的人。一个人在有权、有钱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持续奋斗是很不容易的。企业能不能做到适度的激励,从机制上保证他的奋斗热情?那么,这就涉及到人的问题了。持续奋斗者是什么样的奋斗者?我们讲,有使命、有信念、有激情、有奋斗、有才能、有远见、还要有绩效、有责任,可能我们用人的最基本点。首先任用的门槛就很高,然后根据你是否想干事、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来决定升职与否。这四点都做到了怎么办?那可能就需要向上调任了,就是可以持续提升。华为的要求更严,“不成事”可能会被淘汰,出了事肯定会被淘汰。
持续激励奋斗者
以战略和文化为核心,顶层是奋斗者,华为的严格正在于此。奋斗者如果想干事,没有激情,不去奋斗是做不到的,是要接受淘汰的。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必须保证持续奋斗。当然了,他也有保证持续奋斗的机制,他一定保证这种劲头、这种精神在企业的永存。
最后,我想问大家,您是奋斗者吗?你的企业有奋斗者吗?据我所知,一般人群中,奋斗者大约会在15%左右。如果你回答是Yes,那我祝贺你!
在这里,我也要忠告企业家:
企业家要随大势但不会随波逐流!企业家要抓机会但不会是机会主义!企业家要建机制但不会建家庙会所!奋斗者从来就不怕热夏寒冬!
互联网是网,但是您不能成为网里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