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物美价廉”的东西都靠不住
任正非:再不可以忽悠中国消费者了。什么“物美价廉”,什么“让消费者享受低价”等等。这些东西都是靠不住的。提升产品品质,需要巨大的投入和决心,需要几十年厚积薄发。你一味低价,就没有好产品。而消费者根上的需求是好产品,是高品质的产品。企业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就把他们逼出中国,到日本等国去狂购。
在二月份的巴塞罗那通信展,任正非谈到,“物美价廉”的东西都靠不住。
物美价廉的手机是不是反经济规律的产物?
所谓物美价廉,对于消费者来说,可能更多的是对所需商品的一种期待。而对于生产者来说,要想做到物美价廉,就必然要投入更多有形的物料成本和看不见的人力和研发成本,其实这也就意味着成本的提升。所以说,在没有革命性的材料、技术、生产力支撑的情况下,一些产品的物美与价廉就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因此,当我们听到任正非有关“别再不可以忽悠中国消费者了!‘物美价廉’的东西都靠不住”、“世界都是顺序渐进的,我不相信大跃进可以成功”的观点时,站在产业链的角度来思考的话,应该说这些都算是基本的商业常识,这些常识是经过时间和历史的考验的,也是被证明是正确的,所以很多时候,高性价比只是一种传说,用户很难找得到。
就比如我们经常接触的汽车,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汽车的价格可谓跨度很大,从几千元的老旧二手车到上千万的顶级豪华轿车,种类之多令人眼花缭乱。但是每辆汽车从设计到材料、技术、制造工艺、安全性等等方面,都有一个明确的价值定位,即所谓的一分价钱一分货。
这其中的低价产品,必定是在某些方面做了牺牲,而高价产品一般是没有明显的短板,甚至还有更高的品牌溢价等因素在其中。可以说,只要是有一定技术含量、制造工艺、材料科学在内的商品,无不遵循这样的规律,那就是价格高的未必质优,但质优产品的价格绝不会最便宜。
为什么互联网手机能够打动消费者?
可能有的人并不以为然,认为只要产品丰富了,就必定会有性价比高的产品,互联网手机就是一个代表。不错,以小米为代表的互联网手机能够在近几年获得销量上的突飞猛进,绝不是几句充满鼓动性的宣传话语就能实现的。
中国互联网手机对于整个智能手机在国内的普及,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互联网手机刺破了此前智能手机虚高的价格泡沫,让渴望移动上网的用户有了新的选择,也迫使其他厂商一同降价,促进了智能手机的普及。不仅如此,互联网手机品牌倡导的电商模式,也治好了传统商业渠道层层加价的弊病,这都是非常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然而如果从更高的层次与时间周期来看,互联网手机的高性价比只在某段时期内成立,它减少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渠道链条繁复带来的不合理利润,但除此之外再去降价,那就只能从元器件的成本上节省了,而这会直接导致品质的下降。
当小米持续追求性价比,持续为了低价而低价,红米手机不断击穿一个个价格底线后,小米手机遭遇了诸如换屏门等众多的质量问题,小米路由器更是参数耀眼、但实际使用中问题多多,导致用户投诉集中,很显然,这就是过度追求性价比和参数华丽的后果,违反了基本的商业常识与规律。
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产品的价格必定是有一个合理的区间,而从理性的角度来看,性能和价格是一对矛盾体,只能尽量去找到其中的平衡点,如果过度的去追求性价比,那么只能是低质低价的结果。所以我们今后还是要倡导质价比的理念,没有了品质保证,再低的价格也失去了意义。
互联网手机的成功,是精确洞悉了智能手机普及时代用户渴望手机更加实惠的强烈诉求,但当销量不断攀升之后,小米们对于产业链的掌控能力、对于品控的把握以及研发和专利不足的短板不断暴露出来,小米们应该补足的是一些看似简单的基础课。
与之对应的却是,华为近年来在手机业务上持续扩大战果,其实就是依靠研发、依靠品质、依靠品牌,这些应该是其他互联网手机厂商需要向华为学习的。毕竟,华为在过去的十年里,累积投入了2400亿搞研发,17万员工中研发人员的比例高达45%,华为在全球设立了16个研发中心,31个联合创新中心,加入170多个彼岸准组织和开源组织。这些,才是华为手机在4G时代崛起的根本倚仗。
别看索尼和苹果在衰退,但他们有值得学习之处
只要在手机行当里,就不可能躲开苹果,老任的讲话里当然也提到了苹果,只是任正非在发言中指出,谷歌和华为都是理想主义者,而苹果是现实主义者,所以不看好苹果,而看好谷歌和华为的未来。
但从操盘手的维度来看,苹果和索尼身上依然有值得学习之处。因为商业模式的进化和突变是存在的,苹果的成功就是鲜活的案例,苹果之所以成为市值最高的公司,一方面是因为敢于想象和创新,另一方面是在工程上精益求精力争做到极致,这两者的共存,使苹果开创了自己的辉煌年代。尽管随着乔布斯的逝世,苹果有走下神坛的迹象,但苹果证明了理想和现实、艺术与工程是可以和谐共存的。
在当前科学技术与生产力都飞速发展的时代,产品的极大丰富已经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就如同很多的新机购买者,解决了打电话和上网的基本需求,但对于有换机需求的消费者,追求的却是更好的使用体验。所以未来必将是体验经济的时代,要想获得良好的体验,就需要良好的硬件和优秀的软件和服务支撑,而且只有让产业链上的软硬件和服务的参与者有合理的利润保证,才能够让他们有动力加大研发和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的动力。
虽然免费策略在软件等领域被证明是可行的,互联网模式可以打打降低软件的实测成本,但目前来看在硬件和服务上还走不通,我们需要更多大胆的尝试。无论是新国货,还是供给侧改革,其实都是切中了国产商品的软肋,所以我们非常渴望一大批任正非式的踏实稳健、重视研发的企业家,但也同样也需要雷军式勇于打破陈规、探索新市场的新生力量。
当然这两者也不是无法兼容,因为笃信技术的力量和信仰市场营销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索尼的辉煌就是由技术达人深井大和营销天才盛田昭夫合力打造的,苹果的巅峰也是由一大批设计天才和工程奇才合力达成的。
所以,国内厂商面对当前的中国消费者,在已经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后,面对的将是从有到优的问题,而在这波浪潮中一定会涌现出新的产业巨头,这巨头要么研发实力强,要么营销能力出众,更佳的则是两者都有优势。而此时任正非提出要回归本质、讲求质价比的说法,一定程度上也是解决从有到优的方法之一。
因为就如同老任所说,要实实在在地做实体经济,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物质需求,虚拟经济只是实体经济的工具,我们不能把工具变成了目的,我们用锄头去种地,而不是有很多锄头就创造财富,如果啥也不种锄头永远都没有意义。只有实体经济踏踏实实发展了,才有希望将追求质价比的消费观替代性价比,最终成为衡量新国货的标杆。否则,“物美价廉”将永远是一个梦。
【延伸阅读】
德国人和任正非:我们不相信物美价廉
德意志民族是很晚才开始搞工业化的,英、法完成工业革命时,德国还是个农业国。
但是如今,在这个只有 8000万人口的国家,竟有 2300 多个世界名牌。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享誉世界的“德国制造”?
图:手艺学堂
1、『德国制造』曾经是带有侮辱性的符号
德国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初,大学的科学研究是与生产领域完全脱节的。尽管那时“世界科学中心”在德国,但是美国人很聪明,他们在德国拿到学位回国后,不是一味地跑到大专院校里做研究工作,而是进入到市场里去办企业。
19世纪90年代初,德国科学家跑到美国一看,发现美国工业品的科技含金量最高,这才明确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并开始大力促进应用科学的发展。由于德国有基础科学上的雄厚根基,很快就建立起科学理论与工业实践之间的联系,从而在半个世纪时间里将世界一流的科学家队伍、工程师队伍和技术工人的队伍结合在一起,领导了“内燃机和电气化革命”,使德国工业经济获得了跳跃式的发展。

由于德国的经济发展不靠房地产市场,所以一位德国建筑师很难拿到一个建筑项目,好不容易中了标,就一定会精心设计,一定要把它搞成一个艺术精品,一定要让它流芳百世。
因此,在德国,你永远也看不到有两座建筑物会是一样的。
因此人们说,德国建筑师重视的不是“眼前利”,而是“身后名”。
3、一个人身上只做一次生意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外国记者问彼得•冯•西门子:“为什么一个8000万人口的德国,竟然会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呢?”
这位经理这样回答我:“哪里的话,所有买了我们锅的人都不用再买第二次,这就会有口皆碑,就会招来更多的人来买我们的锅,我们现在忙都忙不过来呢!我们这家厨具厂,是二战后从过去的兵工厂转产过来的,前后也不过几十年时间,就卖出1亿多口锅了,你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少人口吗?快80亿了,还有70多亿人口的大市场在等着我们呢!”
你看,德国人的想法不一样,他们营销战略的路数也与众不同,一笔生意,在你身上一辈子就做一次,让你说他的东西好,这就会感染到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再去做他的顾客,然后再感染第三个人,人家干的是这个事。
绝大多数的德国人都生活在5万人、10万人、15万人、20万人的城市里,连50万人口的城市,德国人都觉得太大了。
德国城市的风光几乎都有这个特点:城市天际线最高的地方一定是教堂的尖顶,任何建筑物都不能超过它。

5、德国不相信物美价廉
“德国制造”的优势并不在价格上,连德国人自己都承认“德国货就是物美价不廉”。
德国人生产的非工业用途的化学产品,例如清洁剂、洗手液、洗洁精,除了有清洁杀菌的功效以外,绝大多数采用了生物降解技术,也就是靠微生物分解其中的化学成份,来将化学对人体的伤害减少到最小程度。德国人生产的滤水壶,既能过滤无机有害物,也能过滤有机有害物,并富含镁元素。经过德国滤水壶过滤后的水,是微微带甜味的。
参观华为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参观华为 » 任正非:“物美价廉”的东西都靠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