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华为
学习华为管理经验

任正非:洞庭湖装不下太平洋的水

华为考察

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我们的“高端存储知识”的粉丝终于超过了10000大关。不过现在微信平台推出了一个广告通业务,门槛是10万粉丝。因此,咱这点人气不算啥。西瓜哥的朋友“王一名”人家已经出书了,虽然他粉丝应该还没有我多。像西瓜哥这样不能靠做广告和出书赚钱,只能是为自己而写了。因为如果为钱而写,我不如写冷笑话吸粉快,保证粉丝很快过10万。因此,昨天有网友替西瓜哥打抱不平,说找EMC要个说法的,真的没有必要。我首先为自己而写,目的纯粹才能坚持;当然希望我写的东西对推动中国存储的普及有一些作用,因此欢迎大家转发。但就如某自媒体人说的话一样,“原创不易,转发请清晰注明出处”就可以了。

这几天看朋友圈里有人再转发任正非针对存储的一个讲话,比较罕见。这种内部讲话很快传到外面了,说明华为现在更开放了。现在百度就能搜索到这篇文章,我把链接也附在后面了。

6

任正非在IT存储产品线业务汇报会上的讲话

一、存储业务要坚定不移走针尖式发展道路,聚焦价值行业。

存储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针尖战略。不在局部利益上消耗战略竞争力量。要把指挥中心放到全球力量的聚集地去,不能做都江堰的农民。

业务要聚焦,千万不能发散。第一,我们会碰到新技术革命,最大的问题还是大流量,硅不够用了,才需要石墨,都会流到太平洋里来。你们总说洞庭湖,我认为洞庭湖太小了,怎么装得下太平洋呢?第二,我认为存储未来的突击方式就是要“大嘴巴、大肚子、简单化”。

存储不要涉及过多行业,要聚焦在很少的价值行业上。铺开的摊子大了,就不会有真知灼见,没有针尖式发展,就不可能领先成功。不要在局部竞争点上消耗战略力量,要聚焦一切战略力量攻破进入大市场的条件。如果存储现在花大量精力去了解很多行业,就是在非战略机会点上消耗战略竞争力量,针尖上的突击力不够。存储目前还在亏损中,因此对于一些不能大规模拷贝、不能大规模扩张的行业就少做一点。

二、拓展全球存储战略布局,加快新技术收购。

我很担忧两点:第一是在全球的布局不够,第二是对新技术的收购不够。如果你们孤芳自赏,自我膨胀,最后可能会丢失了最佳时机。如果你们要做一个“都江堰农民”,很快就会被历史抛弃。

现在法国也在建大数据数学研究所,法国巴黎研究所和俄研所工作性质是一样的,因为俄研所现在的优势在无线的算法上,有线算法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可以尽快增加一些预算投入,这些预算属于前瞻性研究。我们可以让美研所小型化、分散化,重点发挥加拿大研究所的基础平台支撑作用。支撑5、6个人科学家成立一个小的机构,在全美国分散布局。硅谷过去的快速发展最主要依靠芯片,除芯片外,还有其他的增长并不是在硅谷。所以我们要在最贴近增长的地方,寻找优质科学家。

三、华为要容得下世界级人才,IT存储要建立一支全面超越EMC的专家队伍。

这个世界上,仅凭一个人是不能做到优秀的,要学会把一些优秀的人才用起来,就是要用好人家的介质,发挥好自己的关键点。在我们产品线的研发过程中,一定要大量地把维护专家培养起来,建立一些预备队,因为将来维护的作用甚至可能比研发还大,责任更重。而且我们要容纳得下世界级的人物进入公司。在商业系统里,空降兵很难成功,因为外来一个管理者,他会遇到来自上甘岭的兄弟连,指挥不动他们。而科学家进来呢,他遇到的都是方程式,没那么多复杂的人际关系,因此科学家在华为能生存下来。我们的商业系统、市场系统要有战略预备队,让外来管理者参加循环流动起来,形成新的兄弟连。

这个世界上最简单的就是脑袋,外面的世界输入信息进来,很快就能输出结果。但是你们这些从外表来看很简单的脑袋,是读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实际内部是很复杂的。苹果就是这种模式,把复杂与困难,留在机器中,人们使用界面很简单。我们将来的战略机会就在脑袋里,我们的机器也要适应简单化。俄罗斯、法国、印度的数学人才很多,因此我们要增强这方面的认识和理解。我上次去俄罗斯研究所,他们要从无线领域进军有线领域,第一,我要求他们在无线领域的数学科学家从70人扩充到140人,还要增加俄罗斯有线数学家的规划;第二,人员吸纳延伸到博士和准博士,不一定全部都是现成的科学家,因为我们不知道十年以后将碰到什么问题,十年以后这些博士和准博士或许正好成长为我们需要的人才。

我们在科学家人才领域,不搞田忌赛马。存储的理论构建能力、科学家数量、核心能力,要与EMC对比,要拿最好的产品与最好的企业比,要比业界竞争对手在数量上多、水平上高、能力上强。

若你们赚不到钱就不敢发工资,不敢发工资就招不到人,招不到人,业务不能发展,然后又挣不到钱,又发不了钱,最后你们就衰落了。所以你们要利用好公司内外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而不是关起门来自己搞,加大前瞻性、战略性投入,把握先机,构筑面向未来的技术及人才优势,能够持续地活下去并且还能活得很好。

四、仰望星空,把握产业脉搏。

我们现在要仰望星空,要有正确的假设,要用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未来要碰到石墨烯的革命,要碰到量子革命,要碰到全光架构的系统,未来洞庭湖装不下太平洋。这样假设的情况下,怎么产生正确的思想?有了正确的思想,才有了正确的方向;有了正确的方向,才有正确的理论;有了正确的理论,才有正确的战略。

IT和存储面临的问题与无线不一样。无线就是最后一公里,贴近客户,容易了解客户需求,并进行假设怎么搞清楚未来十年、二十年的价值需求。但IT和存储未来的情况如何,现在我们谁都不清楚,这就是之所以要求我们的科学家、高级干部要望星空。为什么华为公司不能产生望星空的大家呢?

不要认为美国、俄罗斯公司好像什么都不如我们,那为什么动不动冒了个Apple、Facebook出来,又冒个特斯拉出来?中国怎么不冒个什么出来呢?都江堰从两千年前到现在,水还是这么流动的呢?为什么我们总是落后?就是因为我们没有仰望星空,没有全球视野。你看不见世界是什么样子,就把握不住世界的脉搏,容易被历史所抛弃。IT和存储产业其实没有那么复杂,是很有希望的产业,要么突破了就是大市场,要么就是死亡,没有什么小市场给你。希望你们能成就巨大的产业

===================================

西瓜哥读完这个,有几点印象比较深刻:

  • 华为会继续加强在存储方面的投入。从讲话的内容看,华为存储还在亏损,但任正非却要求敢于投入,在法国的大数据研究、全球顶级科学家招募,加强存储的技术收购等等。不知道是否能够很快看到华为的动作;
  • 华为在存储领域,对标EMC。大家知道,网络的标杆是CISCO,而存储,华为第一次明确要向EMC学习。要在存储的能力和人才上向EMC看齐,这是一个宏伟的目标。
  • 任正非总结的“大嘴巴、大肚子、简单化”,非常形象抓住存储的本质。大嘴巴意味大的吞吐量,即我们说的高性能,大肚子其实就是我们说大容量,而简单化就是易管理。因此,这些土话翻译为存储圈的术语就是高性能、大容量、易管理,但不是存储圈里的人,还是土话容易理解。
  • 任正非认为存储要做就做大,要么就不做。这个符合华为的理念,华为认为一个产业没有100亿美金的规模,基本不予考虑。
  • 任正非很清楚看到维护对存储的价值,强调维护的重要性。
  • 任正非还特别强调高管要有全局视野,仰望星空

感觉华为的掌门人对存储行业还是洞察得非常清楚的,相信有了指导思想,加上华为强大的执行力,华为的存储应该会进步更快些吧。因此,如果发现华为突然收购了一个Startup的存储公司,大家不要奇怪。

但很多人也认为,华为存储还是面临很大的困难。我随便罗列几点:

  • 目前全球存储的老大是EMC,老二是NETAPP。这些公司是专门的存储公司,HP\IBM\DELL等在存储这个细分领域,很难竞争过他们。华为产品线长,而存储只是其中一个产品。如何让专业的存储用户认为华为是一个专业的存储公司,对华为的Marketing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 任正非提到存储的行业要聚焦。压强原则是华为的一个法宝。存储目前主要的行业是政府、电信和金融。因此,要聚焦估计也不能抛弃这三个行业。政府我认为华为的相对容易进入,因为这个行业门槛稍低。而电信是华为的传统市场,华为进入也比较容易,但要做好产品有难度。因为电信最大的量不是自用,而是运营,比如各种云业务。但由于华为不想和运营商竞争,不会主动进入云服务行业。但如果不进入这个行业,就很难根据最终用户的需求进行快速的迭代开发,从而取得在云计算时代的优势。你看现在云存储方面的领先者都是亚马逊、Google这样的互联网企业,微软很清楚不能只做Azure软件,也加入云计算的运营行列。而金融行业,是存储里面高利润的行业,有很高的门槛,也需要很强的营销能力,新厂商很难突破。
  • 任正非还提到加快收购,思路很好。比如EMC,除了Symmetrix是自己研发的,其他的产品都是收购过来的。思科也一样,只有路由器是自己的,其他产品都是后来收购过来的。华为不是上市公司,但融资能力很强大,资金并不是华为收购的最大困难。西瓜哥认为,收购后文化融合是比较困难的。华为的文化包容性还不够强,而且缺乏大型的收购融合经验,这都是需要克服的困难。现在华为的产品几乎全部靠自研,自研的比重太高了,因此虽然投入的研发人员很多,但产品的覆盖还总是赶不上市场的需求。如果能够利用好收购这个武器,就可以把一些先进的技术购买过来,比如云网关、闪存优化、在线重删和压缩算法、高性能并行文件系统、自动化集成管理等方面技术,都可以考虑。

 

参观华为

赞(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参观华为 » 任正非:洞庭湖装不下太平洋的水

参观华为

学习华为的文化与管理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