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华为
学习华为管理经验

如果有人积分超过我了请@我

59

@狂野的温柔
积分是心声社区上计算用户等级的数值。本文作者“狂野的温柔”积分定格在21518分,这是什么概念?到目前为止,也就数得过来的几个人达到过2万分以上。一方面,他们关注心声且努力贡献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的司龄不短。天下无不散的筵席,职场的离别也是如此,难得的是作者留下了这篇工作多年所感所想的文章,也为后来人留下了很多可以体会的东西。而在作者离职两年以后,心声社区终于上线了@功能,如果作者能看到这篇文章,心声君告诉你,有人积分超过了你,@狂野的温柔。

1
梦想飞奔在原野

在2013年春节前的两个周里面,连续生了两次病,一次是在月末周六,一次是在春节前上班的最后一天,都不是什么大病,休息一两天就基本康复了,但是都发了挺高的烧。

大家想必都有发烧的经历,浑身疼痛,脑子里面不受控制的胡思乱想,怎么也无法入睡,第一次生病的时候,我脑子里面想的一直是一个虚拟的工作问题,怎么都解决不了,直到大概出了一身汗之后,终于给抽丝剥茧解决了,第二次的时候,我想的问题是,我把自己折磨成这个样子,到底是图个什么呢?,这个问题直到烧退了之后也没有想明白,那天是春节前上班的最后一天,晚上打起精神去坐火车,然后坐了14个小时的硬座回家。

俳句是日本的一种文体,同唐诗一样,按照一些音律上的规则去用简洁的词句描述悠远的意境,松尾芭蕉是日本历史上一位著名的俳句作家,当然,也有人考证他同时也是一位忍者(为什么我想到了李白的十步杀一人),但同时,他还是一位户外运动爱好者,他在一生中进行了多次长距离的户外穿越活动,最著名的一些作品也诞生于这些活动中。

据称,松尾芭蕉是病死的,他最后的一篇俳句作品是这样的,“旅に病で梦は枯野をかけ廻る”,大意是“旅途罹病,梦想飞奔在原野”。

这句话在我第二次生病之后一直在我脑子里面回荡,我回想了我自己曾经似乎也有很多想做的事情,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主要原因有二,自己做这些事情的愿望不是特别强烈,以及在我司可支配的业余时间实在太少),很多有趣的事情都被放弃了,想做的事情越多,这种沮丧感就越强烈,当这种感觉突破某个门限之后,我对我自己说,我不想干了,真不想干了。

2
生日,四年的宿命

女友说她因为自己普通而喜欢我这样有些特别的人,当然,她其实并不普通,而我的确在某些方面也有些特别,比如,我的生日,2月29日。

过去的七次生日,我分别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本科、研究生以及华为度过,巧合也好,宿命也罢,我从未在同一个地方过过两次生日,或许这就是我为什么总显得孤独的原因吧,每次过生日的时候,自己身边的朋友,也都换了一批人,自己也已经在了不同的圈子里了。

这个规律我在很早的时候就发现了,所以在来华为之后,也决定要在我司度过一个生日,以作为自己这段日子的一个注脚,这是我在前几年没有离开的原因,也是现在我可以离开了的原因。

3
泥沙俱下,华为的用人和筛选

来公司的时候是08年夏天,我是大概07年冬天就签了我司,我本科化工专业,两年自动化小硕,读研的时候一直在搞arm,找工作的时候倾向于在工业控制方面发展,但是因为自己的原因(参加的笔试面试均没有特别准备,当时我的观点是这样的,如果在面试中表现出了超出自己正常水平的能力而拿到了这个工作,则意味着在以后的工作中都必须要持续的以超出自己正常水平的能力工作,这似乎是比较痛苦的),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公司。

为什么当时觉得我司的招聘是泥沙俱下呢,当时我在网页上申了一个硬件开发的职位,结果笔试那天和电装公司的笔试冲突了,我去参加电装的笔试了(在北京师范大学,一个很不错的教室里)。大概过了几天之后,我又收到了我司的短信,说我可以去参加面试了,不过是一个软件职位。

当时我电装的面试已经失败了,他们希望要一个有机械背景的人,于是我到了上地大厦去参加我司的面试,那是一个持续了一天的面试,当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等待,技术面的时候我被问了三四个C语言的问题,真正答上来的也就只有一个,后来竟然也进入下一轮了,再往后,也没有什么太多障碍,一直到了最后,等我们几个人从上地大厦边上的网吧做完心理测试出来的时候,天已经完全黑了。

半年后,我去深圳百草园报到,北京到深圳那趟29个小时的火车硬卧的一个隔间六个铺位里,竟然有三个是要去报到的新员工,七八月份,每周都是上千人的规模,而后是进部门,当时的经济形势已经不是很好了,有一些人并没有能够通过转正。

公司其实一直以来都在强调两种理念,一是通过特定的机制而不是人来维持公司的运转,不依赖于某个人,二是用人上倾向于选拔而不是培养。我司崇尚的其实是一种当今社会中似乎并不多见的世界观,即喜欢能够艰苦奋斗,耐得住寂寞的人,而这样的人在我司干久了之后也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假设具备这种品格的人在世界上的比例是一定的,那么要想得到更多的这样的人,以沙里淘金为比喻,则要么,具备点石成金的能力,要么,去淘更多的沙子,以获取更多的金子。

这里的沙和金的比喻并没有评判孰优孰劣的意思,那些沙子,不管怎样,大部分可能慢慢的都离开了公司,经过这样的二十多年,公司的金子也就越来越多了。当然,我也是一粒沙子。

4
多做些本职工作之外的事情

在签约我司到去报到之前,还是过了一段很无忧无虑的日子的,比如在BIT当时还很火的FX论坛灌水,比如系统的看各种台湾电影和美剧,比如反复阅读《冰与火之歌》的前几卷等等。

当然了,也会尝试着通过一些途径去了解我司,当时市面上已经有很多本关于华为的书了,当时北京著名的第三极书局还没有倒闭,我在那里买了《华为的世界》,书里面介绍了很多在大队培训的时候都会提到的内容,也包括了我司历史上的一些关键节点和关键人物,那时候别说心声社区还没有什么外网访问,要想再更多的去了解一些信息,只能去天涯和C114了。

天涯华为版基本是一个八卦版面,C114的设备商版还是有些讨论技术和职业发展的帖子的,记得当时有位我司老员工就是这么总结在我司的工作技巧的,只有四个字,“装作很忙”。

此话初次听到时感觉颇有道理,符合了我对一个组织庞大的IT公司的想象,进部门后发现大家的确都在忙,但是自己却是没有能力去区分哪些是真的很忙,哪些是装做很忙了。而自己的工作也的确不少,完全没有去装的必要了。

有时我会想一个问题,一个人如果在公司的全部时间里面,都是“装作很忙”的状态,那么他也可以算作是真忙了吧,就好比一个人伪善了一辈子,我们也可以说他,真的是个好人了吧。

记不清自己当时参加那个QCC活动的动机了,当时原有的项目进入后期维护,似乎没有开发时候那么忙了,我在这个QCC中的角色是做一个上层的界面,用的是MFC的那套东西,最终反正是做出来了。

QCC是一直被大家调侃为“去吃吃”的一个东西,不过后来大概却正是因为我做的这点东西吧,能够有机会去投入到另一个项目的开发,进而接触到现在我所在的团队和部门。所以我的感觉是,不管是装忙还是真忙,多给自己找些事情做,很可能某个时候就用到了。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某次数学课上举手回答了一个老师的问题,因为这个被老师选去参加奥赛,后来在毕业的时候因此被推荐到了当时市里最好的初中,当然,从现在看,很难说那节数学课上的举手给我带来的命运的改变是好是坏,本段的重点是,机会在来临前不会大张旗鼓,只是在一旁默默的注视着你,多做一点,可能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5
逻辑,苍蝇,真相只有一个

我最早接触的推理小说是一套《福尔摩斯探案集》,而后是法国的侠盗罗平系列,而后就是美国的奎因和日本的本格、社会流的那些作品,我喜欢解迷类的推理小说,因为你可以在其中看到种种自己思维的死角,以及种种现实的可能性。

作为一个维护了众多模块的软件开发人员,现在我觉得,每天的工作都是在读推理小说。

在代码被写完之后,我们就进入了读推理小说的这个阶段了,在设计和编码的时候,逻辑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没有逻辑,我们很难完成优秀的设计,但是我更喜欢的还是去处理、定位各种问题。

一个正常的推理流程是这样的,观察->假说->推论->证实/证伪,很多人在遇到问题时会被现象的繁杂所迷惑,一定要想办法抓住问题的本质和根因,通过日志,或者实验去得到更多的信息,基于这些确定的信息建立假说对其推论进行证实或者证伪。

关于解决的问题的思路,我曾跟他人提起这样一个比喻,一只苍蝇,在一间构造复杂的大房子里,想要飞出去,它需要怎么办呢,是无原则的四处乱撞呢,还是冷静的去感受这间房子,感受各个角落的温度、气味、光线以及空气的流动呢?

我也曾问过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每个人可以选择成为一个电子元器件,我会怎么选,是成为处理器、存储器,还是单纯的传感器、执行器呢?,为什么处理器比其他器件要更加备受关注,就是因为它具备的逻辑能力吧。名侦探柯南并不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却能去揭开所有谜题,这就是逻辑的力量吧。

在量子物理学家的眼中,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确定的了,但是在软件领域,我们可以暂时不去关心薛定谔的猫的死活,所以真相,还是可以只有一个的,我们遇到的大部分纯软件问题,问题都是可以被复现的,而且也都可以有条件去获取完整的错误日志的,硬件的世界里如果有一部分还是模拟的的话,那么软件的世界可以说完全都是数字的,非一即零。

因而在这个确定的世界里,真相只有一个,这是我面对所有问题时的信念,这也是我ESPACE和NOTES邮件的签名档。

6
博弈,工时

在公司做的时间长了,也就有机会带着几个兄弟一起做项目了,从我自己的感觉上看,其实做的还是挺糟糕的,能撑到现在可以说非常不容易了。在读书的时候也有一些机会在班级、社团中作为一个组织/策划/管理者的角色来推动事务的进行,但是当时的情况似乎也和如今有些类似,我想大概是性格使然吧。

一开始我希望形成这样一种局面,大家每个人都能够不受打扰的完整负责自己的模块开发,而我来把有可能打扰大家的杂事都处理了,以提高大家的工作效率,但事实上这种杂事实在太多了,当这些杂事把我忙的晕头转向的时候我没有太多精力去关注其他兄弟的开发进度、质量、工作饱满情况等等,最终的处理方法还是为不同的事务去设置一些接口人,大家都去分担些这种会打断正常开发过程的杂事。

有时候我觉得我是过于善良和宽容了,以至于我现在分不清善良和愚蠢有什么区别,宽容和软弱有什么区别了。在整个开发的过程中充满着和周边团队的各种博弈,整个大的目标总是超前而激进的,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参与的各个团队为了确保自身目标的达成往往会去压缩上下游环节的时间,或者把某些非关键的工作推给其他团队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也会控制参与团队投入的工时等等。

总的来说,我接触过的一些周边团队的负责人大多能够体谅彼此的处境,而达成一种折衷的共识,但是有些时候,我的一些妥协,则很可能给自己的团队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紧迫的交付时间,过多的开发任务,都会增加团队中的兄弟的压力。在这种博弈游戏中,我一直算不上一个好的参与者,就像我的象棋水平一样,只停留在懂得规则的这个程度。

有些事情开始的时候我不会拒绝,等到我开始拒绝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似乎过于冷漠了,不管怎样,可能有周边团队的兄弟或用户找我处理某些问题或需求的时候,没有得到及时的响应,在此也表示下我的歉意吧,两害相权取其轻者,这边的确有些其他的比较重要的工作要处理。

在过去的一年时间中,我所在的团队一直受工时所困扰,参与的所有项目都希望用小的投入做完所有的活(或许是公司导向吧),而长期骚扰我们的维护工作根本没有地方可以填工时,但这些维护工作又不得不做,当所有人都被以上这两点弄得疲于奔命的时候,团队自身的一些优化或者质量建设活动等重要不紧急的活动一直无法进行。

公司的这种工时策略的制定自然有其初衷,但是在最底层的开发中,我并没有看到其积极的作用。

7
团队的气氛

九型人格是我最为认可的一个对人的性格进行分类的机制,它根据思维(理智)、情感(感觉)、直觉(身体)把各种人分为三组,每一组又根据核心情感及其外化和内化分为三类。

一号完美主义者认为要做正确的事情才能被爱,二号助人者则是为了被爱而去爱人,三号成就者追求事业成功,四号悲情浪漫主义者总是那么独特,五号观察者认为只要有了知识没有人爱也没有关系,六号怀疑主义者愿意服从权威,七号享乐主义者顾名思义,八号保护者能够成为团队领袖,九号和谐者则希望世界和平没有争端。

我是一个五号。最担心的事情除了有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之外,就是自己被控制了。但是经过多年的研究,我已经在理论上找到了可以完全不受控制的方法了,其实很简单,只需要做到两点,其一是没有欲望,其二是没有情感。从现在我的完成情况上看,前者已经能够达到80%了,后者却还在50%的水平。

尽管我一直在控制我对任何人或者事物的情感的投入,我还是对我所在的团队产生了很深的感情,以至于在提出离职的时候有那么一瞬间感觉自己成了逃兵,大家在过去几年的共同的工作中产生了很深的感情(用更文艺的说法是羁绊),即便是对于我这个总是显得孤独的人。

在我司这样十几万人的公司工作,不同的产品线、领域的工作内容千差万别,不同的团队的领导风格也都各有不同,我觉得真正影响工作心情和工作状态的,只是我们所在的最小部门和最小团队的小气候了,大概这就是为什么公司年年都有组织气氛调查的原因吧,再说一个比喻吧,假设你是一个细胞,对你来说,是长在什么部位,比如脸上,脚底,菊花,重要,还是长在谁身上,比如我身上,梁咏琪(青春期的偶像总是毕生难忘啊)身上更重要呢?

总的来说,我所在的团队是公正的,也是关注每个人的成长的,大家有效的工作,也能够不时的游玩腐败,总的来说,还是觉得挺幸运的。

8
公司的未来和老板的启示,“随大流”“搞技术”

在可见的未来,公司至少会保持一种惯性的增长和发展,但是这段时期之后会如何,这个世界、行业会如何,我都无法预见,希望公司能够继续披荆斩棘吧,另外,也希望任总能够长命百岁吧,乔布斯之后的苹果,还能红多久呢?

从公司内部可以看到的老板的文章中看,老板已经达到了一种很高的境界,他对这个世界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我认为表明一个人理解世界程度的一个评判方法就是看他能否用恰当的比喻表达自己的抽象概念(我在本文中似乎也用了不少比喻),所以看看老板的文字,每篇都有精彩的比喻及相关的论述。

老板的经历最激励我的地方是《我的父亲母亲》中提到的,父亲在混乱的年代中对他说,“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我们身处一个不那么混乱的年代,我们放弃了学习了么?

后来在另外一篇文章中,老板又提到,转业初期,他也是想去做技术的,但是如果真的那样,自己或许早就被淹没在故纸堆里了,大家现在大部分人都还是在做技术吧,我们真的要做一辈子技术么?

9
你想要的是什么,投资

我最喜欢的电影导演是台湾的杨德昌导演,当然,他已经去世多年了,大家记得的可能只是他和蔡琴的十年无性婚姻,以及最终因为外遇而离婚,但他仅有的七部半片子,精品很多,关于眷村和残酷青春的《鼓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关于台北都市情感的《独立时代》,以及最终让他被全球认可的《一一》。

这里我想说的是《麻将》这部电影,这是一部关于台北混混的片子,主演唐从圣(现在经常在中天卫视的《全民大新闻》上模仿李敖)的表现极佳,但是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打麻将的镜头,直到后来看导演手记的时候才知道,这部片子说的其实是“你想要什么的”。

找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结果就是,你做的,永远是别人告诉你去做的事情。我很少打麻将,但据说打麻将的时候,我们也不能真的无论上家打什么都吃的。

最近我一直在用上华为夜校时间管理的课程的时候学的一句话激励自己,当内心燃烧着“是”,才能够去勇于说“不”。当你有一种强烈的做某件重要事情的意愿的时候,你才能拒绝其他所有的琐屑的不重要的事情。

的确现在有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这里就不说了,或许大家也不会太感兴趣吧,就像每次在心声社区有人问,我有一万/四万/十万/二十万要如何投资的时候,我都会去说,学习点东西,对自己投资吧,然而却没有任何人认为我是认真的一样。

10
公司内部的学习资源,论坛灌水

前面已经提到过了,我本科学习化工,研究生学习自动化,完全没有碰过通信这方面的内容,但是的确没有什么需要特别担心的,公司内部的确有很多的学习资源,以前有一个研发资源共享的库,那里面资料很多,还可以提问,现在公司对知识管理似乎比以前还要重视,所以有了些hi3ms之类的平台,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

cnki上有很多可以学习的东西,当你需要对某个领域有一些纵深的认识的时候,可以在这里找一些博士论文看下,可以快速了解相关内容,事实上在我工作交接结束而考勤还没有截止的这段时间里,我在这里学习了很多东西。

除了这些专业技术资料之外,3ms论坛的每日新闻版帮了我很多,当时就是在这里了解了整个通信行业的很多信息,当时3ms的红人Jimmy还在,他的文章也让我受益很多,虽然现在似乎我还挂名每日新闻版的版主,不过已经有两三年没有去发帖了。

现在大部分人都可以通过openproxy访问一些外部网站了,学习的渠道也就更多了,我司虽然相比于其他一些公司略显封闭,但这并不是我们不学习的理由。

关于灌水这项运动,其实一直都被人误解。

曾经某篇读者体励志文章中让读者们思考自己在过去几年中一直在做的事情,我想了想,大概除了吃饭睡觉读书,就只剩下灌水了。在网大(netbig),认识了我女朋友,认识九年后,今年我们结婚了,在BIT校内的硕博(bityan)和飞翔(bitfx),也都认识了很多的朋友。

论坛上有各种各样的人,远比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遇见的要多,和种种各式各样的人接触多了,现实中似乎遇到怎么样的人,也都能找到些共同语言了。

另外,抢沙发也是水民们喜闻乐见的一项活动,统计表明在论坛内容的受关注程度沙发仅次于主贴,甚至有些回帖不看帖的人也会关注沙发,沙发会影响后面所有的讨论情况,重要程度可见一斑,然而单纯的两个字“沙发”并不是优秀的沙发,好的沙发需要体现态度、机智和幽默感,这一切需要在几秒钟之内完成,当然简洁也是必备的,俗话说,“言多必失沙发”。

由此可见,经常参加抢沙发这种运动,可以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锻炼大脑和反应速度,预防老年痴呆,实在是应该大大的推广啊。

11
每次离开的时候都写这么多字,没有记录便没有发生

回想了一些以前的片段,每次离开一个地方的时候,都会写一些文字记录,大概一方面是因为在这种时候人多少会有些情绪上的波动,因而感触颇多,唯有写下来才能得以抒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秉承这样的观点,“没有记录,便没有发生”,曾经认真的看过自己小学时候写的日记,里面的每一件事情几乎都记不起来了,我不时的在想,如果没有这些文字,是否我的记忆里的那一段就是一片空白,而当我们面对的是空白的记忆的时候,我们又怎么能够肯定,那些事情真的发生过呢?

不管怎样,写到这里,差不多想说的都要说完了,还是点下题吧,如果有人积分超过我了请@我。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参观华为 » 如果有人积分超过我了请@我

参观华为

学习华为的文化与管理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