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华为
学习华为管理经验

信息思维是如何挑战以“管”为中心的传统管理学的?

167

华为考察

目前,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方式,社会组织,生产方式,教育、文化、思想、法律,甚至意识形态都是基于工业商品流水生产线而建立起来的,并形成现有的学科及理论体系(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法学等)。“互联网+”时代则是基于信息商品生产线建立新的秩序,主张回到工业革命前,一切从原点出发,重新思考、重新设计。这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重构实践,商业机会巨大。【主题分享背景】

 

“互联网+”这个话题已经流行了一段时间了,在中国这个喜欢炒概念的大环境下,可能有点过时了。也有朋友直言不讳地说,这是一个“好落俗套的课题”。不过,我个人认为有一个问题一直没搞清楚,这也是理论工作者以及朋友圈里应思考的问题,那就是“互联网+”背后的理论是什么?这个问题思考清楚了,我们再回头分析一些现象,看一些问题就容易得多。理论的价值就在于减少人们在黑暗中摸索和等待的时间,少走弯路,减轻新事物在分娩中的阵痛。理论的价值还在于帮助人们洞察未来。

 

我研究信息化理论与方法,是技术出身,不是管理科班出身,但我强烈感受到技术作用的范围和程度受到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我今天分享的内容也是我个人的思考,难免有偏颇,欢迎大家指正。

 

  • 世界上第一辆汽车说明了——技术重要,但思维方式更重要

168

据说上图中是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大家可以看出它完全是按照马车的思路设计的,被称为“不用马拉的马车”(horseless carriage)。动力是蒸汽机,但车头是马的形状,汽车的方向仍然是靠缰绳来左右。

 

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那就是技术进步了,但技术应用的范围和方式仍然受到传统思维习惯的影响。从这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到今天的汽车,以及未来的概念车,要经过无数次迭代,每一次迭代都有技术进步、工艺提高、人们对事物认知方式的巨大改变。每一次迭代也都是一次商业机会。

 

所以,技术重要,但思维方式更重要。我第一次看到这张图,是在2011年微软的云计算白皮书上。搞技术的朋友都知道,云计算的技术早就有,但为什么2010年才又活起来呢?就是因为受到传统思维观念的限制,同样的技术在不同的思维观念主导下,其应用的方式和范围很不一样。

 

在云计算之前,先进技术的应用和商务模式是在工业思维主导下设计的,比如,微软操作系统、Office软件是信息商品,但商务模式是工业思维,是按License售卖的。而云计算则是人们对信息资源(软件、硬件、人、数据等)认识思维方式上的巨大飞跃,是完全按照信息思维设计的一种新的应用场景。所以,10多年前,微软对新公司谷歌百般打压。不少朋友很诧异,因为谷歌的产品或服务对微软并不构成威胁,但为什么微软这么害怕呢?就是因为同样是信息商品,但微软的商务模式是基于工业时代的思维方式,而谷歌完全是按照信息思维模式。

 

  • “互联网+”时代的核心:信息思维社会重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工业社会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表现为庞大的物质商品堆积,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意识无不受到有形商品的影响。而如今,信息商品占GDP比重越来越大,互联网从业人员越来越多,开始形成基于无形信息商品的思维模式,这就是信息思维。

 

另外,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思维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需求或价值主张。我原来通过公众号写过一篇文章,工人和农民谁更会种地?农民种地一辈子,工人从来没种过地,但种地一定比农民强,因为工人更有市场意识,会按照工业方式组织农业生产。

 

同样,原来一直做传统产业的人,思维方式难免受到其影响,跳不出原有的框架或思维定式,很难有创新。互联网人士虽然不懂具体业务,但经过调研后会发现处理原有问题更好的模式或方法。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跨界创新。要实现真正的“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需要全新的思维和理论体系,需要思维方式的转变。

 

从这两个问题说起:一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根源是什么,即工业思维方式二是解决问题的出路在哪里?也就是信息思维方式,是否可以作为解释“互联网+”的理论?我会从商品属性分析开始,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 问题一:形而上的思考——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根源是什么?

 

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一下这个有点形而上的问题,即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

 

1.从哪里来?人类历史中只发生了一件事,就是工业革命

 

著名华人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终身教授陈志武在国内做过一次演讲,他引用了美国加州大学克拉克教授(知名量化经济学派代表人物)的观点:人类历史中其实只发生了一件事,就是工业革命。

 

量化学派经济学家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在人类社会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工业革命前的两千年,衡量社会经济生产力水平的主要指标(比如说GDP)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有增加但只是量的增加,且增幅不大,社会结构、生产关系、制度等都没有根本性改变,所谓的历史只不过是政权更迭。而工业革命就不同了,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形态以及文化内涵都有本质性的大变革。我小时候还是农业社会,后来经历工业化,又经历信息化,对此体会深刻。

 

马克思也说:“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方法,就是从剖析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商品开始,为什么研究资本主义要从对商品的分析开始?第一,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财富的最普遍形式是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商品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普遍的经济关系。二,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三,商品所包含的矛盾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胚芽。

 

借鉴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方法,研究资本主义社会要从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细胞(大量的工业商品)开始,通过对商品属性的研究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我尝试从信息商品的属性开始,通过对信息商品与工业商品基本属性的比较,解释信息社会的生产组织、社会管理、法律及文化现象,初步形成了信息观的方法论思想。

 

如果要从本源谈起,那就需要追溯到商品属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商品是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解剖商品,这似乎是斤斤计较的事,但的确是解开一切问题的钥匙。无论是互联网还是大数据,只有作为公共产品才能发挥真正的效用。生产方式、生产资料的这一深刻变化,促使人们重新思考社会发展最恰当的运动形式。

 

我想说的就是,现在的生产方式、组织管理、商务模式、社会组织、文化思想、人才标准、法律法规,甚至意识形态都源于有形的物质商品,有形的物质商品曾经是工业社会的基本细胞,并形成了与其相对应的思维方式。我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制度安排、教育、金融体制等等,都是与其相关的。这样我们就回答了,我们从哪里来这个问题。

 

2.现在在哪?福特汽车生产线与现代工业生产、管理、生活方式

 

下面我们思考一下,我们是谁?也就是我们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69

图片显示的是福特汽车生产线,这创造了现代工业基本生产方式。福特的贡献是,发明了汽车生产线,实现了汽车的产品开发,汽车生产的产业化。流水线之前,汽车工业完全是手工作坊型,按这种方式生产的汽车,每一辆都不一样,效率低、成本高。

 

福特汽车生产线奠定了现代管理学基础。标准化、流水线和科学管理融为一体的现代大规模生产就此开始了。汽车生产方式、供应和销售、企业管理、员工激励、售后服务、汽车的社会性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当深入的探讨,许多方面都是开创性的。福特流水线对元件和程序的标准化,对技术分工的精确化,彻底改变了全社会的生产组织理念。

 

福特汽车生产线创造了工业生活方式,工业社会正式形成。生产速度和生产效率提升,降低成本才能降低价格,使普通百姓也能买得起汽车。汽车成为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形成了工业生活方式。工业生活方式也促进了其他产业发展,创造了8小时之外的生活,促进了城市道路、桥梁、城市化、高速公路的建设。为了培养合格的领导力,出现了教育、培训、文化机构等,也出现现代社会的组织、管理等。

 

福特汽车生产线促进了标准化。诞生了专业零部件生产工厂,开始社会化协作。劳动分工从企业内部开始走向社会化。福特汽车生产线就是典型的工业商品生产线,也是我们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教育、文化、思想、社会组织、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我们的思想基础——工人必须到工厂上班,8点钟上班必须准时,否则因为你一个人整个生产线都要停下来,这就要求劳动纪律、组织严密。我们党章中说,组织最严密、纪律性最强,其实这是与工业时代的生产方式密不可分的。

 

工业品可以按时按件记工,这也是与其物质形态有关的。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人的异化,也就是不正常的地方。170

人成为生产系统的组成部分后,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庸。因为劳动分工,人有了阶层。所有这一切,都与生产力不够发达有关。人的价值、人的意义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理解。经历过食品安全、空气污染、交通拥挤等弊端,人们都在思考我们的未来是什么?后工业时代会不会没有阶层?

 

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论:利与弊

 

当前业务沿用的管理方法是由18世纪英国亚当斯密在其名著《国富论》中提出的劳动分工论。其主要思想是将生产流程分解,每个员工负责其中的一小部分,然后组装。

 

分工具有经济性:1.分工使得劳动生产者越来越将其生产活动集中于较少的操作上,能够较快地提高其生产的熟练程度;2.分工使生产劳动者节约或减少因经常变换工作或变换生产活动中的不同操作而损失的时间;3.分工促使大量有利于节省劳动的机器问世,从而使一个人能干许多人的活。

 

我国还在依靠工业化,西方已经开始更多依靠智力和货币资本赚钱。

 

分工同时具有不经济性:1.分工的发展使劳动者的生产活动越来越集中于较小的范围,会使生产活动变得越来越单调和沉闷;2.长期的高度专业化劳动,固然使劳动者的专业技能不断提高,但同时使他们丧失了其他方面的技能;3.增大了交易费用。

 

这就是我们目前存在的问题根源所在。

 

3.到哪里去?以信息服务业为主导,知识产业从业增加,知识GDP比重提高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如果说有形的物质商品生产线构成了我们现在的社会,那么未来是怎样的情景?我们应该做出预测。

 

在工业社会,以产业工人和产业生产线为主导,工业从业人员(工人)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占据主导地位,工业GDP在全部GDP中占据主导地位。

 

未来的信息社会,应该是以信息服务业为主导,知识产业从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不断增加,知识GDPGDP的比重越来越高。171

我们看一下无形信息商品生产线。以软件为例,存在形式上,软件是一种逻辑的实体而非物理实体;生产方式上,软件是设计开发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生产制造的;虽然整个工业向着基于构件的构造模式发展,然而大多数软件仍是采用用户定制的方式。使用过程中,软件不会“磨损”,但会退化;成本构成上,软件需开发成本、销售成本、维护成本,但无需库存成本;人力成本占开发成本中绝大比例。另外,软件生产的进入壁垒低、销售采用捆绑式营销策略等。

 

工业商品与信息商品的区别

 

下面我们比较一下工业商品与信息商品的区别。

 

NO1. 工业商品:有形,生产运输、销售、消费受地域影响;信息商品:无形,全球化、不受地域影响、无物流。

NO2. 工业商品:存在边际成本,对生产资源的占用,规模经济,地域经济(国家与地区),比如汽车,每生产一辆汽车,都需要4个轮子;信息商品:边际成本为零,不占用物质资源,赢者通吃(Metcalf),全球经济。制作一套软件,就可以零成本无限拷贝。

NO3. 工业商品:转移成本低,可计量,同质性,独占性(排它);信息商品:转移成本高,锁定、正反馈,不可计(度)量,非同质性,共享性。

 

举例来说, Uber、AirBnb等共享经济模式,实际上是基于信息商品属性。工业物质商品具有独占性排他性,一个人拥有,其他人就没法拥有。信息商品不同,一个人拥有不影响其他人拥有。

 

我记得有关部门曾由政府主导努力推出WPS,以对抗微软Office,打的旗号是发展民族软件产业。其实这是不懂新经济模式的莽撞行为。除了WPS,还有IBM也曾推出过类似的系统,但都没用成功。道理很简单——新经济,新规则。市场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位置。不像汽车、矿泉水,谁都可以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这也是由其物理特性决定的。

 

假如观察农业社会的关键不是商品的话,工业时代变成了商品,信息时代却仍然是商品吗?遗憾的是我们的很多经济学者,仍然在用工业时代的经济学、管理学思考信息时代的发展,这对民族产业发展十分不利。

 

通过比较工业商品与信息商品,我想说,现在我们所学习、所引用的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法学等理论方法体系都是基于工业商品属性建立起来的。对于新经济新模式,很难做出有效的解释。

 

  • 问题二:解决问题的出路在哪里?——信息思维

 

正如陈志武教授所说,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只发生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工业革命。现在我们可以说,正在发生第二件事情,即信息革命。

 

从占据主导地位的商品堆积及从业人员看,我们今天的社会结构将会发生巨变,基于有形物质商品所形成的社会规则、经济规律、商务模式、生产关系、金融制度、文化、思想、教育、法律法规,甚至意识形态都需要重构,也就是说,基于无形信息商品的属性,会逐步形成一个全新的社会。

 

社会重构的原则,一是一切回到原点,二是重新思考、重新设计。一切回到原点,那么这个原点是什么?就是工业革命前。一位法律资深人士跟我说,我办了那么多案件,仔细思考一下,很多矛盾和问题都是“管”出来的。这话说起来很有道理,工业社会最典型的特征是规模经济,要求集中一切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人作为一种资源只起到从属地位。资源集中以后,在重新配置过程中就要求管,怎么管?所以管就成了问题,产生新的矛盾。

 

1.回到原点,互联网金融有可能从农村做出来?

 

朋友圈里都在讨论如何做互联网金融,我曾经说过,互联网金融有可能是从农村做出来的。因为,我们现在的金融体系都是工业思维设计出来的,供应链畸长,信息不对称。而农村没有经过工业化洗礼,农民思考问题的方法还很原始,不就是有人有钱,有人想借钱吗?把他们组织起来不就得了。

 

回到原点,需要的是系统思维。事物本身的存在,受工业思维(劳动分工)的影响,人们习惯将其拆分,由不同的人完成不同的任务,对于每个个体来说,业绩考核就是局部任务的指标,可能不会考虑总目标。这犹如一个个体在茫茫森林中前行。系统思维就是要从全局出发,基于信息观或许发现处理事物的更好流程或方式。这犹如乘坐直升机飞越森林,可以找到抵达目的地的捷径。

 

2.重新思考、重新设计——跨界创新

 

重新思考、重新设计就是不要认为现有的方法模式都是合理的,基于信息思维重新思考现有方法或模式的合理性,发现更好的模式和方法。

 

最典型的就是跨界创新。什么是跨界?为什么跨界创新屡屡成功?就是因为跨界的人都是外人,也就是互联网人士,他们是信息思维,不受传统工业思维所形成的规则模式的影响,或者按照互联网的模式重新思考重新设计,发现了更好的业务模式。

 

3.“互联网+”与“+互联网”的区别

 

什么是“互联网+”?官方版的解释为:“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融入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具体概念这里就不多做解释了。我想说一下我的理解。首先要区别“互联网+”与“+互联网”。

 

+互联网”是自动化,就是在原有框架系统下,用计算机、互联网解决传统业务问题,是自动化,业务效率也会得到显著提高,成本也会降低。很多人将此误认为是信息化,这不对。真正的信息化是在新思维方式的指导下,重新思考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发现解决问题更好的模式。

 

“互联网+”是国家意志。这是一场全覆盖的社会化创造性实验,改造传统行业、影响人们生活、改进社会治理、促进生态优化;一场深刻的生活方式变革,学习、娱乐、社交、衣食住行,智慧化生活;一场关系模式的再造,民主、开放、参与、生态、融合、连接、去中心化;一次重新发现新生产要素、释放生产力动能的集体实践

 

  • “互联网+”带来的新变革:财富观、生产、组织、管理、生活方式

 

我对“互联网+”的理解:

 

一、要树立新的财富观,工业时代所形成的以物权独占排他性的商务模式、生产方式、法律法规将被信息商品的共享所取代。换言之,即“有什么样的财富观,就有什么样的民族命运”。

 

如果我们仍然认为有形的东西(房地产、工业品)是财富的象征,我们就无法跳出“中等收入陷进”的命运。美国为什么强大,主要是其信息服务业太强大。IT人士都懂的,我们差距太大了。上海在工业时代很强大,但互联网产业就发展不好。就是因为上海工业思维(韩正所说的坛坛罐罐)太多、太强大。

 

二、新的社会组织方式,跨越国界生产协作、劳动分工,企业内劳动分工走向社会化后,再走向全球化。比如说,我们怎样参加信息商品生产的国际分工,国家应该有个战略。但目前很不清晰,就是因为看不懂新经济模式,找不到着力点。这非常可怕。

 

三、新的生产方式,信息商品生产,UpWork,会重新定义企业,重新定义团队。有意义的工作,信息商品生产有自己的规律,就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这对以“管”为中心的传统管理学是一个巨大挑战。所以出现了UpWork,有了homework工作方式。

 

四、新的生活方式。分布式工作、分布式生活,对于未来城市建设、道路交通、社会治理、资源配置方式将发生巨大改变,需要重新设计。我是知识工作者,我在超市工作还是在深山工作都没有关系,去不去办公室也无所谓,互联网时代,更应强调自主管理或者说自律意识。我现在几乎找不到在上海工作的理由了。教育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享受世界范围内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五、新的管理模式。人的创意,理论上一件信息商品只要一个人生产就可以了。这样的话,我们怎样才能有自己的竞争力,值得深入思考一下。但是社会还是需要产生巨大的物质财富来满足人的生活、生存的本质需求。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参观华为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参观华为 » 信息思维是如何挑战以“管”为中心的传统管理学的?

参观华为

学习华为的文化与管理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