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华为
学习华为管理经验

好商业,是从利己之心出发而获得一个善果

104

 

参观华为

在商业的目的和手段转换过程中,制度的因素、规则的因素非常重要,就像刚才那位讲的,不是要发善心把管理的手段都忘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说过:“通往地狱的道路通常是由善意铺就的”。

今天论坛的主题是“终极商业智慧”。我想问的第一个问题是:这个世界真的存在什么终极智慧吗?如果这个世界真的存在什么终极智慧,那么人类还有发展的余地吗?就像当年我们说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顶峰一样,如果我们真到了顶峰的话,接下来就只有走下坡路了,再也没有往上攀登的可能了。再往上走的话,除非我们坐云梯,除非我们飞起来。所以我个人感觉,这个世界是不存在什么“终极智慧”的。

 

在很年轻的时候,我就背过屈原的诗,大家都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个世界只有不断求索的智慧,永远不存在什么“终极智慧”。当我们以“终极智慧”来号召大家的时候,似乎隐含着这样一层意思,那就是:你通过这个学习就可以掌握“终极智慧”,掌握了这个“终极智慧”你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了。它迎合了很多人那种想不劳而获的心理。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觉得它是在发掘人性中的恶。我想问的是,这世界哪有不劳而获的东西?哪有没有过程就出现结果的?所以这个命题是有问题的。因为智慧永远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当我们提出终极智慧的时候,是指我们要去探寻这种智慧,我们这种长时间的、一遍一遍的学习本身就是在探寻这种智慧。

 

所以我认为,所有的智慧都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密码也都在你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这个过程,直接有人把商业的终极智慧告诉你,如果这样就能赢得竞争优势的话,那这个世界就变得简单了。所以,它不过是人们的一种臆想,迎合了当今社会人们的浮躁心理,不想通过努力就想直接获得答案。

 

  • 万果有因,如果没有一个过程就永远不会有结果

 

由此我还想到另外一个问题,佛说众生平等,但是众生真的是平等的吗?不见得!比如大家都坐在这儿学习,老师讲了这么多所谓终极智慧,但我们每个人对智慧的领悟、收获、感觉却是不一样的。不一样在哪里呢?不一样在你下的功夫、不一样在前面的“因”、不一样在每一个生命体的经历是不一样的。因此,即使你听到了一样的所谓“智慧”,甚至是“终极智慧”,你也不可能把它转化为一样的结果。

 

有些时候,比如我们当老师的,一届一届的学生带过来,你看出这个学生会有什么问题,告诉他不要犯那样的错误,因为每届学生都是这样过来的,但是当你告诉这个学生这种智慧的时候,他不理你,他一定要等到四年大学毕业了,等到研究生毕业了,他才知道老师说的是对的。不光是他们,我到了四十岁以后,才发现我爹教训我的那些东西原来都是对的,但是我年轻时就是不认账,你们是不是这样呢?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修炼的过程,即使是把终极智慧告诉了你,如果你自己没有领悟,尤其没有体悟的话,你也不可能认可这个智慧。珍珠摆在你面前,你也不觉得这是珍珠。

 

所以,人类的终极智慧,或者说商业的终极智慧,正是在这种艰苦的探寻中所获得的,因此我和大家分享的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如果没有一个过程就永远不会有结果。而我们现在的人恰恰是急功近利,想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不想要过程就想要结果。

 

  • 智慧永远是在自己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领悟到的

 

第二个问题,这个世界的问题究竟是什么问题?是知的问题还是行的问题呢?刚才那位先生说,老师讲的也就是哪些东西,包括其它学习的内容也就是那些东西。那么这个世界的这些东西也只能通过这种学习才知道吗?父母没教过吗?书上没写吗?其它地方没有过吗?有,那为什么还是做不好呢?

 

习近平同志最近一直推崇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我想问这个世界到底是知的问题还是行的问题?有人说:这些道理我都知道。是啊,你都知道,但是根本的问题是你做不到。所以这个世界的核心不在于知的问题,而在于行的问题。正如刚才那位先生说的,也知道你对人好,人对你好,佛家早就讲“出爱返爱”,但他就是觉得给了别人钱或少了那点钱就纠结得要死,总突不破这个东西。人是什么?人最初就是个动物,人不是生而为人的,人是在后天不断修炼过程中成人的,人的成就是在不断突破自己的局限中成为大写的人的。你能突破的局限越大,你的人格和成就越大。但是这种突破从来都是很难的,因为这个突破是要从里往外突破,不是从外往里敲破。大家都知道,鸡蛋从外面敲破是煮鸡蛋或炒鸡蛋,从里面突破的才是生命,从里面突破后你的灵魂才能升华。

 

阳明先生讲的“事上磨”,就是通过你去做事,就是通过不断突破自己,通过过程的艰苦磨炼来成就你,让你去领悟到那些智慧的,智慧永远不是别人告诉你的,智慧永远是在自己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领悟到的,获得到的。所以大家与其“知”,还不如躬身践行。我们想要知道什么,就一定要践行什么。我在学校办的振东管理大讲堂的宗旨就是“探索管理智慧,践行管理人生”,如果不践行,光在那里读书是没用的,那就不是你读书,而是书读你,你做了书的奴隶。你知道得很多,知道了什么也做不到,那你还不如不知道呢。我们这个社会人格分裂就是因为有一部分人讲起来什么都知道,夸夸其谈,讲的时候一套,做起来另一套,这是极端的反差,他根本做不到, 所以“行”重于“知”。那是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去“知”呢?

 华为大学

大家刚才探讨的那些问题,在我看来就是:一到做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我们对有些东西知道的还是不太清楚,只是知道一些表层的东西。我有时候就想:我们之所以“行”之不易,之所以做不到,还是因为我们知之不深。你一旦知道的深了,你就能突破。你知道了更深的层次的东西,才能突破这个层次。所以你必须深知,然后躬行,才能找到真正的商业智慧,甚至找到你的人生智慧。

 

  • 好商业,是从利己之心出发而获得一个善果

 

我想和大家探讨的第三个问题是:在手段和目的之间,我们是如何选择的?我刚才看到黑板上写的那个“循环钟”,种下因结出果。我听说我们这套课程是从金刚经里面演化出来的。佛家更多的是讲因果,因果在我们这里可以变成手段和目的的关系,或者是过程和结果的关系,或者是利己和利他的关系。我看大家讲的,好像是:种下一个善因,结出一个善果;种下恶因,结出一个恶果。佛家通常是这样讲的,但是在管理学意义上有时候不是这样的。你种下一个利己之心,就一定开出一个恶之花吗?或者说,你种下一颗利他的心,就一定结出善之果吗?

 

有个故事大家都知道,一个乞丐去要钱,天天跟一个小伙子要钱,小伙子每次都给他十块钱,给了很多次,有一次他又去要,小伙子说没有钱了,乞丐问为什么,小伙子说结婚用了,乞丐一耳光扇过来,说“你他妈拿我的钱娶媳妇?”。你说小伙子善不善?每天不断给乞丐钱,最后乞丐把这当成自己应得的。这就是种下善因,但是并没有结出善果。老实讲,人的本性是动物性,都是有恶的成分在内,你这种善只会更纵容人性的恶,而不是弘扬了人性的善。相反,通过利己之心就不能结出善果吗?一定会结出恶果吗?也未必,所有的商业都是从利己出发的,大家会唱那首“敖包相会”吧?知道“敖包”是什么吗?就是草原上堆的石头堆。你知道堆一堆石头干什么吗?在过去,茫茫的草原一望无际,大家很容易迷失方向,为了让自己找到方向,有一个人就找了块石头,放到这个地方作为标记,回来时候就找这块石头就能找到回家的路,他这是利己的。其他人也一样,也会找块石头放到这里,让自己找得到回来的路,所有人都在此堆石头,就堆出一个“敖包”,这个“敖包”使得所有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向。所以,从利己之心出发未必就结出恶的果子。而好商业,正是从利己之心出发而获得一个善果的。这里就存在一个目的和手段的转换问题。

 

好的商业是什么呢?好的商业是我能从为我自己出发,但是客观上是有利于别人的,所有的好商业都是这样。你们黑板上画的图,下面的成本是种子,成本要大一点,是因,把员工收入提高,把顾客服务更好,成本是不是会加大?所有这些东西种下后是要得到什么呢?是要使自己的企业得到利润,得到回报。以利他为出发点,以利己为归宿。所以利己和利他之间是有一个客观的转换的。好的商业是什么呢?是以追求利己出发,通过过程的利他来实现最终的利己。差的商业是什么呢?是以利己出发,通过损人,最后并不一定利己。大家到马路上看看,每个人都是追求利己,一看堵车,还硬往前挤,最后堵得谁也走不成。每个人都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最后会是整体利益最小化。所以,在商业的目的和手段转换过程中,制度的因素、规则的因素非常重要,就像刚才那位讲的,不是要发善心把管理的手段都忘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说过:“通往地狱的道路通常是由善意铺就的”。也就是说你的烂好心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记得有个抗日片子,有个女人因一念仁慈救了一个日本兵,结果这个日本兵回去带人回来把整个村子的人都杀光了。你对什么发善心呢?有人说伟大的人格是以德报怨,如果你以德报怨,这个世界的坏的东西就消除不掉,孔子讲,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如果以德报怨,那么何以报德?如果以德报怨,那么德和怨之间还有差别吗?

 

春秋时有个故事,当时打仗被俘虏了的军人都在外面做奴隶,鲁国就出了一个政策,谁买回一个奴隶给谁十个钱。买一个奴隶大概需要花五个钱,买回来国家给十个钱,买回来的奴隶多了生产就发展了(大致是这个意思)。结果孔子有个学生跑到其他国家买了二十个奴隶回来了,都送给了国家,说不要钱,大公无私吧?孔子一听就骂他:狗东西,从此以后,鲁国再也不会有人往回买奴隶了。学生问为什么?孔子说,本来买了奴隶回来大家都赚钱,让你这么一来,别人买了奴隶回来还要不要钱?如果别人要钱就会显得被你比觉悟低,别人不要钱就会赔本,结果就是只能不去买奴隶。

 

所以,善因不一定会结出善果,有些时候你的善因是会结出恶果的。所以,佛家讲发心,讲初心,而经济学和管理学讲结果,这个结果一定要通过合理的规则设置和制度设置来引导出我们需要的结果,而不是仅仅凭着一颗善心。所以“妇人之仁”和“寡人之仁”不是一个概念,妇人之仁可能是一个烂好心,好心办坏事;而寡人之仁是管理者的仁,他知道这个东西有问题,在人类发展的阶段性上,一定要通过制度来抑制恶,让善花结出善果。这是我想和大家探讨的第三个问题。

 

  • 憨好人无助于管理一个商业,商业有商业的逻辑

 

第四个问题,我们好像在探讨商业终极智慧,我看那个板子上写两个字:“商”和“道”,我想问:商业是干什么的?商业做到最后是要得到什么?商业只是社会分工的一项活动,商业活动只不过是维持人类发展的一个必要手段,一切商业活动的结果都是要以造福人类为前提的。因此有一句话:商道即人道。在探讨商业道义的时候实际上是和做人的道义结合在一起的

 

正如刚才那位朋友讲的,别人都有条件退货,而你无条件退货,这样一来,顾客会感觉你这里放心,会一直到你这里买;多算了的钱退回去,会让供应商认为你诚信,和你做生意吃不了亏。人的心都是一样的,谁都愿意和愿意吃亏的人做生意。古人讲,吃亏是福。正是这些憨人因为憨而成就了精,真正的精人是那些憨人,因为这个世界谁也不傻。真正的傻子是把别人当傻子的人!这就是关于精和傻的辩证法。

 

所以探讨商道,与其探讨商道,不如探讨人道。佛家讲的东西实际都是做人的道理,做人的道理就是将来成就大人或者大我的道理。人分三个层次,最初的人是动物,修炼到一定程度可能会修炼成人,再往上修炼可能会修炼成神。当你修炼到佛的境界的时候是就无我了。释迦牟尼从来都是为别人的,在为别人的过程中,我不知道他成就了多少人,我能看到的是他成就了释迦牟尼自己。现在大家都知道释迦牟尼,但是他为的那些人我们都不知道。因其无我才成就自我。这大概就是蕴含在商道里的人道的智慧。因此商业上的成功实际上是做人的成功。如果做人不成功,那你的商业肯定不成功,所以与其探讨商业智慧,不如端端正正地把人做到位,当你把人做到位的时候,商业也就做到位了。当然,人做到位不是让你做一个憨好人,憨好人无助于管理一个商业,商业还有商业的逻辑的。这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第四个问题。

 

  • 不要以为听了一节课,就以为找到商业的终极密码

 

第五个方面,我还想给大家一点劝告,大家不要因为听了一节课,就以为找到了商业的终极密码,靠这个东西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实事求是地说,不是这样的。商业的成功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系统的成功都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是所有的成本都能带来收益的,不是所有的投入都有回报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不存在那些破产的企业。今天的时代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个时代过去后会有很多很多企业死掉,活下来的只能是少数。但是最吊诡的是我们不知道究竟谁能活下来,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活下来,这可能就是我们探求商业智慧的动因

 

我们希望自己活下来并努力争取。但是实事求是地说,死掉了企业就一定是不好的事吗?如果从人道的角度出发的话,我们探讨商业,商业和人一样,张瑞敏也很无奈地说,每个企业都是时代的企业,每个人不可能长生不死,或者说每个企业都有死亡的那一天。站在更广的时空里看,商业永远是个历史范畴,企业也是个历史范畴,有生的那天就有死的那天。所以关于生死,我们还是看得平常些,这也是佛所教我们的含义:一旦超越生死,你将永远不死。企业死了就一定是坏事吗?不一定。每个企业在存在的过程中就像每个生命在存在的过程中一样,你给这个世界创造了什么?比如,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他死了,可他还活着。我们有些企业,比如当年的山西商人,那么大的企业都死了,但是我们今天依然记得山西商人,企业死了,他的精神,他的灵魂还活着。

 

因此,探讨商业的道义,探讨人生的意义实际上就是探讨生和死的问题:什么样的生,什么样的死;生,做什么?死,又怎么样?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去追求生的意义,去追求死的安宁。商业是有自身规律的,人类是有自身规律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业务不是每年都要增长的,我们如果每年都增长的话,会把大家引入歧途。就像我们人,小时候不断长个子,长到现在还长吗?再长就出问题了,那么这个阶段长什么呢?小时候是长身体,现在应该是长心灵,长智慧,包括如何看待生和死的智慧。因此,我觉得没有终极智慧,如果有的话,可能就是关于生和死的智慧。所以我祝愿大家都能看明白为什么而生,为什么而死,就像毛泽东说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即使死了,这一生也荣耀。你的商业,你的企业,无论是生,无论是死;你的人生,无论是生,无论是死,你都无愧于此生。所以祝愿大家都能无愧此生!

华为考察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参观华为 » 好商业,是从利己之心出发而获得一个善果

参观华为

学习华为的文化与管理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