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华为
学习华为管理经验

任正非:非黑即白,你成不了华为的领导

华为考察

12

任正非说:“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方向、节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坚定不移的正确方向来自灰度、妥协与宽容。”

在任正非看来,一个清晰的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的,是从灰色中脱颖而出的,方向是随时间与空间而变的,它常常又会变得不清晰。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合理地掌握合适的灰度,是使各种影响发展的要素,在一段时间和谐,这种和谐的过程叫妥协,这种和谐的结果叫灰度。

任正非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妥协的内涵和底蕴比它的字面含义丰富得多,而懂得它与实践更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像华为的干部,大多比较年轻,血气方刚,干劲冲天,不大懂得必要的妥协,工作就会产生较大的阻力。”

有很多人觉得任正非就是一个奋斗精神的实践者,永远都在奋斗,好像就是一个单向路、不屈不挠一直在往前走的人。但事实上,我通过对任正非更多地了解以后,发现他也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他的思维经常往东又往西,往南又往北,所以他有的时候可能是在这种混合的灰色地带里面,找到了处理问题的一个最佳方法。在某种意义上,他这就是实事求是和不走教条主义的道路。

灰色思想是在是非分明之间寻找一种两全其美的平衡点。这种寻求平衡点的过程就是让“是”与“非”、“对”与“错”之间相互吸收,相互取舍,相互融合,达到互相促进和作用的目的,这是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对于在企业运作中,特别是企业变革中,或与对手或是上下级交锋时出现的矛盾与争端不可避免,甚至不可调和时,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灰色”方法,沉静而御,平缓地过渡,化解激烈的矛盾冲突,常常是一种更为理智的选择,避免走入极端,以至于“过犹不及”“亢龙有悔”。因此,一定在控制有效的基础上,进行转制改革,使变革平稳地软着陆。

在任正非看来,管理企业要与时俱进,变革就免不了。但纵观古今中外历史上无数的变革都伴随着流血甚至牺牲,不成功的变革比成功的更多,特别是触动人的利益、进行利益再分配时,很容易出现大的动荡甚至骚乱,造成组织分裂等。任正非在华为二次创业时期,为了使公司与国际管理接轨,进行了一系列变革。任正非是如何避免在公司内部大的变革中出现大的动荡或骚乱呢?其实就是掌握灰度,不走极端。使变革沉静而御,平稳地软着陆。

任正非在对华为变革的论述中有一段话,阐述了他这一灰度思想的内涵。“我们处在一个变革时期,从过去的高速增长、强调规模,转向以强调效益的管理变革,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从而获得持续生存的能力,在这个变革时期中,我们都要有心理承受能力,必须接受变革的事实,学会变革的方法。同时,我们要有灰色的观念,在变革中不要走极端,有些事情是需要变革,但是任何极端的变革,都会对原有的积累产生破坏,适得其反。”

任正非以前自嘲华为元老是一帮“土八路”,华为从1996年开始进行第二次创业,任正非要求将“土八路”转变成国际职业经理人,从游击作战转变为全球跨文化战略;从技术导向转变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企业,从人治走向法治;从过去高速增长、强调规模,转变为以强调效益与规模俱进,变革是不可或缺的。但任何极端的变革,都会对原有的积累产生破坏,所以变革要灰色,做到进取而不盲动,稳健而不保守,敢冒风险,又善于稳中求胜:敢于创新,又要把握分寸,恰到好处。

任正非说:“面对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我们的变革太激进、太僵化,冲破阻力的方法太苛刻。如果我们用较长时间来实践,而不是太急迫、太全面,收效也许会好一些,其实就是缺少灰度。”

做人力资源要理解企业、理解老板、理解人性,理解人性其实很难,任正非对人性的管理,是一个很大尺度上的把握,它对人性的理解就是灰度。任何黑的或白的观点,都是容易鼓动人心的,而我们恰恰不需要黑的或白的,我们需要的是灰色的观点,介于黑和白之间的灰度,是十分难掌握的,这就是领导与导师的水平。坚定不移的正确方向,来自于灰度,来自于妥协,来自于宽容。现实中中国人是讲极端的,从组织的运作来看,不管是公共组织还是企业组织都是在走极端,一个组织如果走向了极端,再回归到灰度是很难的,其实黑和白是最容易走的两条路,非黑即白,冲向一端去怎样把握这个度,既有黑又有白,融合黑和白的两种思想,形成合力可能是最难的。

任正非强调:“我们各级干部要真正领悟妥协的艺术,学会宽容,保持开放的心态,就会达到灰度的境界,就能够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扎实。”任何事物都有对立和统一的两面,管理上的灰色是我们的生命之术。在华为的管理实践中,到处都充满着灰度,我们尊重员工,但要集体奋斗,华为的很多做法,都是先拉到一个端,然后再拉回来,最后形成闭合,绝对不走极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中国人本身的灰度决定了我们不能拿着一个简单的白或者黑的管理工具来管理中国人。

灰度哲学,是华为管理思想和实践的根本方法,是其哲学层面的管理方法论,是任正非和华为的价值观、经营哲学、管理理念的精神实质。任正非讲过:“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方向、节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

我们从任正非的身上看到很多不同向度的立场和观点,却恰恰很完整地统一在他的身上。我相信这样的一种统一、这样的一种消化,需要有巨大的包容心来支持,我相信这个过程也会是非常非常痛苦的。

游走于“灰度”之上的任正非说他长期有焦虑症,也患过严重的抑郁症,我相信可能就是他要处理如此之多的矛盾,如此之多的方向,但最后他消化了,所以他才能够最后成就“开放、灰度和妥协、中庸”的管理哲学,是非常值得我们更多地理解和挖掘的。

从本质上讲,灰度哲学是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和现实情况的思维模式。从字面意义上讲,灰度既不是黑,也不是白;既不是对,也不是错;既不是好,也不是坏,是一种融合体,不走极端。灰度思维既不是“非白即黑”的反向思维,也不是“白加黑”的并存思维,而是“白黑融合”的和合思维。

灰度哲学符合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联系的观点看,灰度是事物存在的一种状态,也是事物发展的一种结果。

任正非说:“合理地掌握合适的灰度,是使各种影响发展的因素在一段时间内的和谐,这种和谐的过程叫妥协,这种和谐的结果叫灰度。”另外,从发展和变化的视角看,灰度是事物未来的预期目标和执行过程。就目标而言,“一个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的,是从灰色中脱颖而出的,方向是随时间与空间而变的,它常常又会变得不清晰。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就过程而言,“方向是坚定不移的,但并不是一条直线,也许是不断左右摇摆的曲线,在某些时段中来说,还会画一个圈,但是我们离得远一些,或粗一些看,它的方向仍是紧紧地指着前方”。

著名管理学家彭剑锋认为,“灰”是一种颜色,是黑与白的融合,意味着企业的生存环境和未来不是简单、纯粹,易于辨别的,而是多元、复杂,存在不确定性的。“灰”又是黑与白之间的过渡,它混沌、模糊,同时也蕴含着多重元素,在混沌的表象下实则孕育着活力和生命力。

当然,灰度哲学也不是普遍真理和万能钥匙,自有其适用范围。华为30年的实践证明,灰度哲学要对症下药,“黑白分明”也能够对号入座。其一,战略、战术可以讲“灰度”,多些辩证分析和随机调整,核心价值观却是17万华为人最高的“形而上学”,不能有丝毫的扭曲和变通。其二,对人讲“灰度”,用“两分法”,用全面和发展的眼光去看,以激发信任、释放潜能,对事和运营流程讲“黑白分明”,要坚持“形而上学”,容不得一点“灰度”和弄虚作假,以真正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理念。

“灰度”的本义是指在黑与白之间能够平滑过渡的一种方式方法。企业要跨越“中间状态”的迷惘,在黑与白的融合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和路径,在各种复杂因素交织的运动中控制自己的步伐节奏,其实也有一些方式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灰度领导力”。

“灰度时代”要求企业家重树使命、承担责任和提升能力。在“灰度时代”,企业家和企业高管所需要的思维意识和核心能力素质就是一种“度”,即对方向的判断、分寸的拿捏、火候的控制、时机的把握、节奏的掌控和管理艺术的最佳发挥。

其实,没有哪个企业能够始终为自己设定出正确的发展方向;相反,只有在不断发展、不断试错的过程中,随着对市场认知的提升和对自身实力的精确判断,企业才能够摸索出符合自身的发展方向。

华为的成功是一种战略的成功。30年的管理实践,给予任正非的是对商业规律与商业模式的领悟,对企业运作与成长规律的深刻思考,对公司内外部环境变化的敏锐感知,对国内外市场与行业发展的洞察和正确判断,对客户需求及其变化的准确把握,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管理哲学和管理理念:坚守均衡、灰色和妥协,关注大势、方向和节奏,不断制定出华为正确的发展战略,通过先人一步的经营理念,坚持不懈地自我批判,信守在商言商和实事求是,追求无为而治,崇尚天道酬勤和艰苦奋斗,坚信“从泥坑里爬起来的人是圣人”“是太阳总会升起的”“烧不死的鸟是凤凰”,而获得最终的成功。

尼采说:“庸人们围着演员转,世界围着新价值的创立者转。”30年,华为经历了蛮荒中求生存的艰辛和磨砺,有灵魂中的英雄主义在升腾!更有神圣的博爱与希望在茁壮!那就是根植于中国土壤和最新科学发展的华为灰度哲学。这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

笔者在与管理专家王育琨先生交流时,他这样评价任正非的灰度哲学:“由灰度哲学浸润和滋养的华为人,已经不是用自己的眼睛在看世界了,他们开始用客户、供应商、供应链的眼睛看世界,用万事万物的真来看世界、感触世界和建设世界。那种不设限的开放与聚集,那种在所有层面分分钟聚集全球最先进与最接地气的智慧的努力,让华为卓而不同。正可谓:‘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任正非说:“灰度给了我更大的心胸,我用它来包容整个世界。”是的,一个企业家只有学会了宽容,保持开放的心态,才能真正达到“灰度”的境界,才能够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扎实。

参观华为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参观华为 » 任正非:非黑即白,你成不了华为的领导

参观华为

学习华为的文化与管理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