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华为
学习华为管理经验

华为生产出这样的“神机”到底需要多少次磨炼?

华为考察402

十多年来,我在印度的一次亲身经历,始终烙印在脑海:在一个偏僻山村的小卖部,村民们排着长队,每人手里拿着一张SIM卡,他们兴奋又焦急地等待着,等待使用全村唯一一部手机。几十个村民轮流将自己的SIM卡插进手机,给孟买、新德里的亲朋打电话,脸上写满了快乐。这部手机没有印LOGO,但我知道,那是我们做的手机。这幅画面带给我的幸福和满足是浓烈而持久的——在世界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华为手机为一群人传递着喜怒哀乐。

2014年9月,Mate7上市,市场人员指着华为手机旗舰店人山人海的照片,对我说:“喏,这是上海抢购的,这是北京抢购的……”,多年前的那种幸福和满足感真真切切地再次涌上心间——在世界的几乎每个角落,都能看到华为手机的身影,它联接着千百万消费者,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然而,细数Mate7的亮点,不管是大屏、全金属机身、指纹识别,还是手机界面……都是在一次次犯错过程中摸索出来的。经历过错的尝试,我们才找到了成功的方位。

1

“试”出来的大屏

就拿大屏来说吧,Mate和Mate2用的就是大屏,可整机尺寸过大,消费者直吐槽:光追求大有什么用?又厚又重,手都握不住。

听到这话,我心里真不是滋味。谁不希望自己做的手机个个被人爱,款款是爆款。痛定思痛,2013年做Mate7的时候,我们开始站在消费者角度想,人能接受的最大尺寸的屏幕是多大?能否在厚度和重量上做减法?

我们试了很多尺寸,从5.7吋到5.9吋……6.0吋、6.1吋、6.3吋,甚至做到了7吋。做完之后,请来了性别、年龄、身高各不同的消费者试手感。结果发现,6吋屏做出来的整机,已经是大家所能接受的极限了,再大,手就没法控制,牺牲了便携性和使用的方便性。我们对机身厚度也进行了相应的“瘦身”,从Mate 2的9毫米多减少到8毫米不到,这个厚度在当时同级别屏幕尺寸智能手机中是最薄的。

之前的手机受诟病的,还有屏幕周围的一圈大黑边。如果机身用的是较浅的颜色,屏幕黑边就会和机身颜色形成反差,不好看。所以,我们给Mate7定的小目标是尽可能减少黑边。

这必须突破一项关键技术——窄边框点胶技术,就像挤牙膏,把胶水涂抹到手机壳周边一圈,然后把屏幕粘上去。点胶面的宽度越窄,整机的尺寸就越窄。

听起来没什么技术含量,可批量做起来才知道有多难。最初,我们用的是人工点胶,精确度不够。后来,我们请机械手来帮忙,可它哪有那么听话,要让胶水每次都精准地落在1毫米不到的宽度内,和在头发丝上刻字难度差不多。不是一会儿往左偏了,就是一会儿又往右偏了,有时前面几十片点的好好的,后面又偏了,简直让人抓狂。

每次调整都得花上好几天时间,工厂的工人被我们折磨得常抱怨:“零点几毫米的误差,人眼根本就看不出来,干嘛要这么费劲?”看到一筐又一筐报废的器件,说不心疼是假的,但该坚持的还是要坚持,这看着似乎影响不大,可一旦出了问题,对消费者没法交代。

为提高精度,我们在机械手上安装了摄像头,这样机械手就把手机壳的位置“看”得一清二楚,胶水可以更精确地落在适当的位置。这还不够,用什么胶水也很关键,太浓粘不牢,太稀胶水会塌,凝固时间太短操作有困难,凝固时间太长又影响生产进度……我们从成千上万种胶水中,找出十几种胶水反复试验,配合高低温、撞击等各种可靠性测试,找到了最佳组合。

我们还定制了一个夹具,让屏幕粘得更牢,把定型时间从8小时压缩到2小时,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超窄边框。而且,手机上部的“额头”很窄,下部的“下巴”很短,看起来就是直线、直线、直线、四个角,外加一个屏幕,一气呵成,也缓解了大屏幕的握持手感不佳问题。

 

403余承东在Mate7发布会上展示大屏

2

牵手汽车制造商

Mate7出现之前,市面上的手机多是塑料的,质感有欠缺,消费者也有点审美疲劳:能不能有一款金属材质的?可做手机的都知道,金属加工的难度高、良率低,我们就摔过不少跟头。2012年,我们在D2手机上第一次使用了金属机身,“无知者无畏”地采用了硬度和强度很好的不锈钢,使用CNC切割工艺,结果合格率只有20%,不是尺寸不符合要求,就是被划伤有瑕疵,一天也生产不出1000个,随之而来的是超长的生产周期和高昂的成本。

做Mate7时,我们开始抬起头看业界,寻找其他的加工工艺,细细筛选工业领域所有可能的供应商。一家汽车制造商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虽然它生产的是汽车,但在金属加工方面经验丰富,有没可能加工手机呢?

这是一个大胆的想法,没有人尝试过。供应商提供的是冲压技术,就是用冲压车身的设备,直接把金属块“砸”成想要的手机形状,做预成型,成本和生产周期都能有效缩减。这种设备高达3米多,4至5米宽,重达110吨,用它来冲压机身,就像是变形金刚碾压蚂蚁,颇有点“大材小用”的感觉。每次冲压时,“轰”的一声又沉又闷,非常震撼。

刚开始,冲压力度控制不好,机壳出现大量反弹,根本不能保证成型精度。我们决定增加两次的“回炉”处理来定型,也就是把物料放到120度的烤箱里烤2个小时。这意味着工序增加了,整个流程的时间也拉长了。

为了赶进度,研发团队也直接进了厂房,戴专用手套取物料,每进去一次就等于蒸一次高温桑拿,一天还要进去好几次。一段时间过去,好几个胖子瘦了好几圈,后方的兄弟调侃:“你们这是高温瑜伽减肥,疗效不错呀!”

制造汽车和制造手机的精度要求不一样,车身几个毫米的缝隙是可以接受的,可手机零点几毫米的缝隙看起来都显得不够精致。在合作攻关过程中,只要我们想到的实现工艺,供应商都配合我们,20多个技术人员,每天跟我们一起挤在车间,冲压、定型、磨平、抛光……一道工序一道工序地走:要用多大的力来冲压?“回炉”处理要用多高的温度保持多长时间?我们反复调整各种参数,在整个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最后的完美合格率,是对我们攻关的180多个日日夜夜最好的安慰。

404终于抢到了Mate7!

3

1秒解锁的秘密

要说Mate7给消费者带来最大的惊喜,应该就是指纹了。本来很多人以为是鸡肋,可体验后却爱不释手——在熄屏的状态下,无需任何按键,只要把手指放在手机背部的指纹区轻轻一触,不到1秒就将屏幕解锁,还可以使用指纹支付。

不过,不少人第一次看到这个设计都会有疑问,为什么把指纹传感器放在背后呢?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内部也有过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应该放在正面,这是行业趋势,业内有几家公司,尝试过把指纹放在背面,但都没成功。可我们仔细思考后认为,在6吋的手机正面,再加一个指纹传感器,整机的尺寸过长,不好看。再用拇指去按底部的指纹传感器,重心不稳,操作很不方便。所以我们还是坚持选择放在背面,结果证明,这个决定是正确的——Mate7的用户都很认可现在的设计。

设计有了,怎么做成实物?必须找业界优秀的厂商合作。早在2012年,我们就开始跟踪业界的指纹厂家。华为外研所“做媒”,介绍我们认识了一家开发指纹传感器的公司。约来一聊,双方都觉得挺对眼,只是需要一些磨合。

这家公司生产的指纹传感器,大多应用于市面上常见的密码锁。把它放到手机上,需要把传感器封装成模组再安装。这倒好办,让我们担心的是,手机指纹解锁和密码锁不同,密码锁一天最多开个几次,可消费者解锁手机的动作,一天可能要一两百次,对指纹传感器的按压寿命、识别速度要求非常高。

按压区的深浅也是来来回回磨了几十次。这不仅关乎用户体验,更决定了指纹识别的速度。我们就用最笨的方法,做了几十个深浅不同、大小各异、金属圈宽度不一的模型,把墨水刷在按压区。手指按完再按在白纸上,然后比对各种情况下的指纹清晰度和大小,以此测试指纹的采集区域。

通过反复调整,指纹解锁时间从1300毫秒缩短至1000毫秒,即1秒以内,真正做到了一触解锁。

4

把信息装进“黑箱子”

灵敏度和准确性有了,可传感器只能把指纹转化成一幅图像,安全性能有保障吗?我们必须给消费者一个完美的解答。

我们找芯片等多个部门一起讨论,经过多轮PK和论证,提出了一个独特的想法:能不能把处理指纹信息的安全操作系统,放在芯片的一个特殊区域上实现呢?就像一个绝对隐蔽的“黑箱子”,你往里存东西后,是不可以碰里面的东西更不能往外拿。它只会回答YES或NO,就是告诉你指纹比对的结果。

为此,我们在芯片上一个叫Trust Zone(安全区)的区域,开发了一个独立的“安全操作系统”(Secure OS),并将所有与指纹相关的加密和解密过程,全部从外部安卓系统迁移到Secure OS中独立运行。这是目前全球公认的最有效的安全防护系统。

自己做的降落伞必须自己跳,为暴露更多问题,我们还把手机揣兜里、放包里试了一段时间,发现各种可能产生误操作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一点,指纹传感器被设计成下凹的样子,并用软件算法规避了误触问题。

405指纹是Mate7带给消费者的一大惊喜

 

5

花粉的点子变成“金子”

对很多用户来说,更直观的变化体现在软件系统上。以前手机开机后的桌面,图标五颜六色,被不少人吐槽为“惨不忍睹”。可这回,不管是短信、图库还是时钟,所有的元素都是由点、线、圆组成的,简约大方,颇有颜值。

光有颜值还不够,应用好不好用直接影响体验。这不得不提到花粉贡献的一个好点子。2014年初,我们在上海举办了一次花粉见面会。一个花粉冷不丁抛出的一个问题,把在场的人都问住了:通话、联系人和短信三个应用为什么不能自由切换啊?通讯录产品经理晓忠愣了一下,自问自答道:对啊,如果在联系人列表中左右滑动,直接可以打电话和发短信,不需要再重新进入不同的应用来操作,会方便很多!

当时正是软件系统EMUI3.0开始研发的日子,同事们都在为加入什么新功能而绞尽脑汁,听到这个点子,都像打了鸡血,很快着手研发。

最大的困难集中在启动性能上。原来打开联系人应用,只要500毫秒,也就一睁眼一闭眼的事,可把三个应用合一后,加载时间就变得特别慢,超过了3秒。眼睁睁看着加载画面在一遍又一遍转,可页面就死活出不来,甚至出现白屏,我们急得也直打转。试了几个改进框架的方案,还是在原地踏步。

这时候,架构师老梁一拍大腿,说:“我来试试!”他反复研究业界的数据库加载和进程调度知识,想到了分步加载的办法——用户不可能同时使用多个功能,如果打开联系人应用,先加载的肯定是这部分功能,其他两个应用可以先“按兵不动”,然后在后台默默完成加载。这样,等待时间就被大大压缩了,只需要不到700毫秒,再配以加载的动画,用户不会感觉到不舒服。

完成这个功能后,我们请了几十个花粉来试用,有用户感慨地说:“就像进了一个餐厅,可以一次吃到三种异国美食,不需要一个餐厅一个餐厅找,太好了!”听到这个评价,我们很开心。

406公司内部真机体验会

 

6

出厂前的千锤百炼

“今天手机不小心从桌上掉下,重重地摔在了地上,顿时心就碎了!还好没有坏!”论坛上,有花粉如释重负地说。

其实,在出厂前,我们尽可能把各种可能性考虑完整。在华为可靠性实验室,每天有超过1000台手机,24小时开机,进行稳定性测试。任何一次异常,都会被记录下来;还有,在跌落测试中,要对手机的6个面和4个角都进行一次测试。在实验设备上,控制手机从不同的高度跌落,随着一声声清脆的手机与大理石撞击声,Mate7完好无损;设备旁还架有高速摄像机,可以记录手机跌落到大理石上的瞬间形变,用于分析提升整机强度。

除此,还有上千次滚筒测试、几百次的扭曲测试、几十小时的太阳辐射测试、几十万次的触屏点击测试、数十万次的按键测试……经历千锤百炼的产品,才能顺利进入市场。

回望在终端这些年,我做过不少手机,它们不是款款成功,相反,失败的经历多。良机非天赐,正是这些碰过的壁,犯过的错误,才使我们成长起来,最终做出一款让大家喜爱的手机。

一遍遍试用自己亲自参与研发的手机功能,就像抱着自己的孩子,永远看不够。看着身边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华为手机,愿意向亲朋好友推荐华为手机,这就是作为一个技术人员,最大的成就感。

参观华为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参观华为 » 华为生产出这样的“神机”到底需要多少次磨炼?

参观华为

学习华为的文化与管理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