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华为
学习华为管理经验

华为最牛的“蓝军”是怎么“上位”的?

华为考察158

2015年3月4日,在快门咔嚓声中,华为产品与解决方案总裁丁耘,快步走上台,从GSMA主席手中,双手接过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最佳移动设施”奖杯。

“该奖表彰华为通过Small Cell技术帮助移动运营商以资本最优的方式,提升室内移动宽带网络的覆盖、容量和质量”。颁奖词掷地有声,现场掌声雷动。镁光灯下,屏幕上硕大的华为LOGO特别闪耀。159

巴展领奖

Small Cell(小蜂窝)这个略为陌生的名字,开始频繁出现在各大获奖榜单中,全球市场需求纷至沓来。这十年,在各种不确定性中,我们有幸等到了属于我们的机会。

1
无线“蓝军”的诞生

2005年,我怀揣梦想走出校门,成为华为一名普通的软件工程师,开始了我的无线通信生涯。那时候,华为的2G产品仍是主流,3G尚在探索期,但已有专家预测,移动用户数据流量将出现爆发式的增长。一种应用在家庭和办公区等室内环境的新型无线通信基站——Femto,越来越多被提及。

Femto安装非常容易,哪里信号不好就放置一个,可以快速改善信号。运营商都很看好,很多咨询公司也纷纷预言Femto时代的到来,预测到2010年,全球年发货量可以达到数百万台。

在传统的电信行业中,无线网络是以部署宏基站为主,但技术门槛相当高,只有大厂商可以生产。Femto的出现,让对CT行业垂涎欲滴的IT厂商看到了希望。与此同时,芯片厂商也争先恐后地推出系列化的芯片,让无线通信基站的开发可以像做Wi-Fi一样简单,大大降低了准入门槛。

一时间,我发现,身边有超过100家企业可以做无线蜂窝基站,我不少同学也加入了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基站公司。为了生存,这些小企业习惯性地打起了价格战,市面上的产品五花八门。毫无疑问,这导致了网络解决方案的低质低价,与高可靠性、高稳定性的诉求南辕北辙。

在这个背景下,华为无线产品线高层做出了一个慎重而又有创新性的决策:在无线内部组建一支“蓝军”,专注Femto端到端解决方案。所谓“蓝军”,是指在部队模拟对抗演习中,专门扮演假想敌的部队,可以模仿世界上任何一支军队的作战特征与红军进行针对性训练。无线建“蓝军”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模拟那些IT厂商等假想敌,不断挑战传统产品团队,逼着我们不断“强身健体”;二是依托公司深厚解决方案技术的功底,以优异的网络表现,正面对抗IT厂商。

2007年底的一天,我正在为一个交付特性的难题而冥思苦想,主管把我叫到一个小会议室,给了我一个选择。他说:“产品线要组成Femto研发团队,想让你担任某组的PL,你愿意吗?”踌躇满志的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带着几个新员工投入了轰轰烈烈的战斗中,不久就跟随60多人的Femto团队来到了成都研究所。

迎接我们的是在孵化园租用的一层办公室,狭小的电梯门上悬挂着华为最流行的大红色横幅——“起点在上海,辉煌在成都”。如今,每次去成都研究所出差时,在U1专门的SmallCell展厅看到各种精致的产品,总会想起当年的这幅红色大横幅。

1602008年7月,Femto搬迁成研誓师大会

2
遭遇Femto之殇

2008年,恰逢中国大规模部署3G网络,也正是这一年,我用上了我的第一支大屏智能手机。然而在室内,手机屏上却经常显示只有2G信号,打开一个网页慢得让人抓狂。国内某运营商为了能快速提升室内网络质量,将目光瞄到了Femto这种新基站形态上,基于对华为多年的信任,提出采购一百万台Femto的要求,还特意选择了在2009年5月17日国际电信日正式商用。

是的,不是几万,也不是几十万,而是一百万!早就听说公司的GSM、UMTS在初期都是步履维艰,而我们组建才一年多,就收到这么大的订单,怎能不让我们这帮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兴奋得跳起来。当主管冲进实验室,告诉我们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时,整个团队都沸腾了。当晚,我们组团去吃了一顿火锅,红腾腾的辣椒在锅翻滚着,大家大口喝着酒,大声说着话,心里憧憬的是美好的未来。

第二天,Femto开发部组织了一次全员动员会,喊出“今天我们拿下百万大单,明天我们要让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Femto”的豪言壮语。

一切从“芯”开始,这是无线基站成功的秘诀。我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一块属于自己的专用芯片。然而,随着开发的逐渐深入,各种问题也陆续出现。项目开始出现了延宕,急躁与不安的情绪开始团队中蔓延。“5月17日”在我们眼中已经不再是胜利的彼岸,而是一把悬在头上“达摩克利斯之剑”。

为了确保芯片在2009年1月1日元旦前回片,我们专门派了一名PL从香港把芯片接回成都研究所。主管又给我们下一个内部动员令,组织了一支特战队,硬生生将从芯片回片到产品发货的十个月交付周期,压缩到了五个月,按时交出了华为第一款Femto基站。

这是我负责开发的第一款商用产品。当我第一次见到它,就像第一次见到我刚出生的“女儿”,周围的空气都凝结了,我把这小巧玲珑的盒子放在手心,轻轻地抚摸,生怕它摔坏了。这款产品给我们带来了很多荣耀:第一个获得红点奖的无线产品,第一个在公网上商用的产品,第一个在家庭即插即用的产品……

正当我们准备举杯相庆的时候,却收到了客户取消订单的噩耗。主管不停跟我们解释,不是我们做得不好,是运营商建网策略发生了变化。可我一句话都听不进去,脑子里过胶片似的,不断回放那200个开发的日日夜夜,我的兄弟们跟我一样,静静地待在实验室继续干活,却是一片沉寂。

随后的3年里,在继续优化产品的同时,我们每天都在等待市场破冰的消息。国内、国外,20多个运营商的网络商用,多则几千台的小规模尝试,少则几十台的实验局。我们不断看见希望,又不断失去希望,“发货百万”的壮志随着时间一天天流失,“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Femto”成为心底里遥远的梦。

最终,运营商也渐渐抛弃了这个概念。我们四年累计总发货量也不足10万台。部门从鼎盛时期的140名人员,缩减到了70人。

难道就这样放弃了吗?

3
想不死就得新生

2012年,以高通、博通等芯片厂商为首的Femto阵营,迎来了一位新“带头大哥”——C公司。C在巴展上提出Inside-out战略,表示要通过室内小蜂窝吸走所有的流量,彻底颠覆传统的宏蜂窝网络。这套完整的Wi-Fi长蜂窝的解决方案,可以使已部署的Wi-Fi AP经过简单改造,摇身一变为无线基站。

同时,C结合其渠道优势,积极地探索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将无线蜂窝设备通过渠道商卖给企业主,然后可能反租给运营商进行利润分成。这样一来,流量将不在我们多年来和运营商构建的宽管道上面,室外宏蜂窝网络很可能成为网络配角。我被这个创新彻底震惊了。

这时,我才发现,号称“蓝军”的我们,这几年只埋头于做盒子,而没有去了解小蜂窝的整体解决方案和市场信息。做出了一个个孤岛,却没有连成整片的网络,对运营商来说肯定没有吸引力。于是,我决定去产品管理部,洞察市场,端到端看产品,做出最有竞争力的方案。

我的新工作是拉着研发SE在各个层面展开大讨论,系统性地想清楚商业模式。当时,市场上最主要的室内覆盖形式是室内分布天线系统,也就是我们在商场、办公楼中常看到的“蘑菇头”,这个系统仅能提供语音和低速率的数据业务,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高速数据业务需求。

各路专家提出了不同的竞争构想,总体分为三派:激进派想用Small Cell,全面取代“蘑菇头”,将传统室分市场抢夺过来;温和派提出,改良“蘑菇头”,与其它方案平分天下,既节约投资又有利可图;保守派认为,室分市场受非技术因素影响非常大,难点在于跟物业谈站点选址,应利用已有宏蜂窝解决方案,加快室外打室内的战略。

大家争执不下,但战略时机转瞬即逝,再拖下去,什么都迟了。为了能够尽快收敛讨论,我们团队组织了多次的封闭研讨和内部红蓝军PK。最终大家同意,用室内分布式数字化蜂窝系统LampSite(小灯站),进攻室内覆盖市场。之所以命名为LampSite,是因为,我们希望无线室内基站能够像安装灯泡一样简单,像灯一样照亮每一栋楼宇。

想不死就得新生。我们满怀激情地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4
“下不来”的讲台

带着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信心满满地走上了IPMT(集成产品管理团队)的立项汇报讲台。没曾想,这一上讲台就下不来了。

在IPMT会议上,我连续两次遭受到了职业生涯中最强烈的质疑,面对委员们的挑战,我勉强招架,额头上的汗水不停往下流,很快浸湿了衣服,而房间中的空气又瞬间地凝结在一起,让我无法呼吸。纵使整个方案已被虐残,也逃脱不了“不通过”的结论,我脑子一片空白地走出会议室,真的不想再继续下去了。

会后,主管开车送我回家,那天阳光很刺眼风很大,主管看出了我的灰心。他不动声色地说:“小蜂窝是无线最贴近IT、最有创业精神的产品,创业的道路永远不会一帆风顺,有质疑才有改进的方向。”我明白,因为有前车之鉴,所以无线产品线对于LampSite这个全新解决方案的决策会更谨慎。但只要我们把这些疑问都回答清楚,就能让大家动心。对这个我做了5年的产品,我有一种别样的感情,还想再坚持一次。

接下来,我们发起了与机关服务产品线、中国区、东南亚、南太等多个一线销服团队的对标,进行更深入的摸底调研,彻底摸清市场空间和产业链的运作规则。我们不仅确保要在技术上有领先对手的优势,更要证明LampSite在商业模式上也能取得成功。

这次我们准备了一套上百页的材料,从市场空间洞察,到技术竞争分析,再到交付策略步骤、营销策略,全部囊括进来。我们不仅针对IPMT委员的遗留问题做了详细的回答,更大胆提出,汇聚产业资源打造产业平台,进行利益再分配。

最后,我终于等来了期待中的结果——方案立项通过。我清楚地记得,会后主管特意发一封邮件给我们团队:“你们好样的!”

5
最挑剔的客户说,第一口螃蟹很好吃

立项虽然通过了,但没有商用项目支撑,再好的想法也只是一张没用的图纸。没有运营商第一个吃螃蟹,怎么办?

我索性拉上研发同事一起去日本——这个移动宽带最发达的市场去寻找商机。在当时的日本,东京银座等热点区域的数据流量,正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传统解决方案根本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时任无线产品线总裁汪涛将LampSite推荐给日本某大T的CTO,客户一看到就爱不释手,口中喃喃地说“这就是我想要的”,并频频跟技术团队嘀咕着。我司在场的翻译听到他的话,兴奋地告诉了一线行销的同事。果然,几天后,一线就收到了客户的正式邮件,希望华为尽快为其提供完整的商用解决方案,并承诺提前预支研发费用。

在最关键的时刻,客户给了我们宝贵的机会,汪涛语重心长:“你们一定要帮助客户真正解决室内流量热点的问题”。倒计时的秒表又嘀嗒嘀嗒地响起。这次跟第一次创业不一样,我们没有了巨人的肩膀可以站立,唯有自己成长起来做巨人。

经过多次的关键客户拜访,我们深入了解了他们对室内覆盖方案的需求,发现运营商在传统室内分布系统上,最头疼的是容量受限和部署难度大,希望能大幅提升容量,方便快速地完成部署。

为此,我们再次思考方案中的每一个细节,创新性地将IT系统中的优秀DNA引入无线蜂窝技术中。其中最为典型的应用就是,用一根普通网线解决射频远端的供电和传输的问题。这里涉及我们首创的关键技术——CPRI over 网线、CPRI信号压缩和大功率网线供电等,使运营商的室内蜂窝系统,告别笨重的射频馈线和电源线,用一根普通的网线,就可以实现室内移动宽带的覆盖。

早就听说日本客户对产品质量要求极度严苛,但我怎么也没想到,客户会亲自测量模块的长宽高,计算体积,称重量,而且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还会对滤波器的几十个指标逐个测试,哪怕是表面喷涂的一个小气泡,都会判定为不合格。

2013年春节,中射频与基站平台的兄弟们,在松山湖产线上,一边跟其他产品线学习客户的质量要求,一边不断自我改进产线装备和加工工艺。很多成员为了赶进度,连续一个月在产线上两班倒,进行100%温循筛选,最终确保了300多个模块的发货质量。

2013年6月,第一代LampSite正式走下产线,走向全球市场,如期交到客户手中,我听到了春天冰雪消融的声音。很快,LampSite带来的网络体验,打动了中国、南太、东南亚、欧洲等客户,入驻北京首都机场、人民大会堂、法国依云皇家酒店、西班牙皇家歌剧院等场馆。

对我们这群经历过Femto低谷,而不再“年轻”的年轻人来说,幸福来得太突然。这次,我们真的看见了胜利的曙光。

161无线产品线总裁汪涛在巴展首次发布LampSite

第一代LampSite打响了第一炮,但我们的脚步不能停止。

在随后的第二代产品更新过程中,硬件工程师创新性地将终端“频选”的技术应用到LampSite上,无论放置在哪一个运营商上,都可以自动选择到合适的制式和频段,就像手机用户不需要知道用的是LTE还是UMTS,就能享用高速网络。运营商不用再担心未来有了新频谱,就必须更换硬件;天线工程师在两个巴掌大小的面积下,集成十几个天线,进一步缩小了体积;安装工程师潜心研究了4年,发明出一推一挂10秒安装方法;整机工程团队把LampSite和天花板的间隙从30毫米减少到20毫米,又减少到10毫米,让这个漂亮的小白盒与环境更加融合……

6
把所有玩家变成“盟友”

除了技术方案以外,室内覆盖最困扰运营商的是楼宇获取的问题。因为传统解决方案能给业主带来的仅是租金,所以积极性不足。针对这个问题,Small Cell产品线总裁周跃峰带着我们,反复思考论证了背后的商业模式,提出了“站点众包”的理念。这与互联网创业的“众筹”类似,运营商、商场、企业、电信设备商、互联网企业、开发者,都可以一起,从最初的建设到最终的运营,探索新的合作模式。

比如,我们发现很多流行的导航软件,到了到室内都无法使用,因为没有GPS信号,于是抓住这一契机,主动联系了百度地图。通过与其服务器的对接,用户即使到了室内依然可以流畅使用导航等业务。又比如,现在我们手机上显示的信号都是“中国移动4G”、“中国联通4G”等等,下一步有可能出现‘中国移动-星巴克4G’。进而,中国移动的用户在星巴克可以享受“流量免费”、“通话免费”等特惠。

2015~2016年,我们在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相继成立Small Cell国家产业联盟,让“站点众包”的概念在区域纷纷落地生根。加拿大运营商T与电力企业置换股份,将小基站成批量地安装在后者拥有的电线杆等基础设施上;运营商V则与荷兰一家拥有公交站广告发放权的公司合作,利用公交站的空间安装Small Cell,广告公司不仅能获得租金,还能借助运营商的大数据能力,发布动态、精准定位的广告。该区域产业链上的所有玩家成为了命运共同体,共同推进其室内MBB的发展。

与此同时,Small Cell家族的其他产品与LampSite齐头并进,撕开越来越多市场的口子,给更多客户带来良好的网络体验……

7
What is the next? 

十年前我们谈Small Cell,充满了不确定性。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再谈Small Cell,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性。但在这不确定性中,有一个十分确定的东西,那就是,要找到真正符合运营商发展要求的方向。

蓝军转红军,又孕育新的蓝军,整个产业生生不息。十年是职业生涯中很长的一段,我有幸能陪伴一个产品从初生到羽翼丰满,到展翅高飞。

参观华为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参观华为 » 华为最牛的“蓝军”是怎么“上位”的?

参观华为

学习华为的文化与管理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