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华为
学习华为管理经验

华为文化: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华为考察92

十多年以来,我一直近距离观察和研究华为,试图向国内外的朋友们和好奇者讲清楚,这家根植于中国的高科技公司,为什么能够持续高速发展,在短短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内,成为一家实现全球化运营并具有技术核心竞争力的优秀公司。

这些年我有幸获得了大量直接和间接的研究资料,其中,我偶尔几次听说,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在1999年到南非出差期间,专程去过南非先民纪念馆。听说他在馆内参观完,出来时接了一个电话,然后在纪念馆外的小广场哭了很久。这个线索一直给我留下了未解的悬念。

2015年10月初,我终于有机会去南非访谈在艰苦地区长期奋斗的华为员工,也有缘参观了南非先民纪念馆。先民馆坐落在豪登省自然保护区的一块高地上,是两百年前创业者的后裔们自发捐建的,距离南非联邦政府大厦只有五公里,似乎在提醒着今人不要忘记创业的艰辛。

纪念馆高大的馆体用花岗岩砌成,庄严肃穆,迎面墙体的中间是一座母亲和两个孩子在迁徙疲惫中相互依偎的雕塑,我们被那艰难中的爱所感动、所震撼。我们有幸邀请到曾经给国家领导人讲解过的资深导游做详实介绍,耳中是娓娓动听的讲述,眼中是一幅幅泛黄的文字、图片、实物历史档案,我们从中感受到南非先驱们离开沿海的家园,赶着马车,扶老携幼,在蛮荒之地冒着疾病、战乱、食物短缺、毒虫猛兽等极其艰苦的条件,筚路蓝缕,向大陆内地开拓的历程。正是当年先民们的艰苦奋斗,才有了南非繁荣的今天。任正非每次赴南非考察,都会感慨而言:如果这种奋斗精神得到传承,政府治理得当,欧洲是追不上南非的。

令我们印象格外深刻的是,纪念馆的一隅陈列着各种不同版本的十数本《圣经》……正是信念的力量,使得早期的先民们在九年多的生与死的大迁徙中,意志坚定,灵魂不灭,众志成城,从而战胜了一次次的严酷命运的考验。

在先民馆参观的过程中,我们不由想到这几天在访谈中听到的华为非洲员工讲述的那些亲身经历的艰苦开拓的故事,这两者是多么的相似。我们才终于理解了,任正非当年来这里参观,目睹两百年前南非先民的奋斗,想起华为同样艰辛的创业,在逐步取得了一些创业基础后,却不被社会所理解接受,从而感受到的那种悲凉和沧桑。那双烂芭蕾脚,也是华为悲怆的注释。这些年来,华为在海外承受着大国博弈的巨大压力,在国内也遭受诸多无法为人所道的艰困,如果没有任正非和一批华为人所秉持的“活下去”的坚韧信念,如果没有一种始终张扬的愿景牵引,如果没有坚定清晰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对它的长期坚守,华为不可能走到今天。

其实,华为从来只想做一个简单纯粹的商业组织,从创业起每天思考的就是活下去,华为员工大多数都是寒门学子,他们只想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改变自己的命运,过上幸福的生活。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华为秉承着开放妥协、合作共赢的态度,逐步改善了全球商业生态环境,他们努力为客户创造价值,为政府创造税收,为社会创造就业,才取得了一些发展的空间。

离开先民纪念馆,我们继续投入到对华为员工的访谈中,在五天中访谈了30多人,由于华为人的工作非常繁忙,大多数访谈都是利用早餐、午餐、晚餐的时间,我们在饭桌上,一边吃,一边聊,听他们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那些在战乱、疾病、食物短缺、居住条件极端艰苦等环境中的奋斗故事。这些华为员工都很年轻,大多数三十岁左右,少数人四十岁左右,却都是在非洲艰苦地区奋斗了6年,8年,10年,甚至15年……他们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奠定了华为在非洲来之不易的事业。

访谈中,我们听到了近百个奋斗故事,有艰苦,有流血,有牺牲,有关于员工自己的,还有关于他们父母妻子和年幼孩子的遭遇,非常令人感动,我自己几度落泪。非洲的创业条件实在太艰苦,有不少员工坚持了一段时间后也选择了离开,如同战争年代的冲锋一样,有的艰苦岗位每半年就得换一个人,也有的人刚在非洲下了飞机,就哭着想回国。我们理解,留下来奋斗多年的固然是英雄,但所有敢于去艰苦地区的都是好汉,都值得尊敬。在访谈归途中,我想,只有原汁原味的展示,才是真实感人的。所以在后续的访谈录整理中,我们编辑团队尽可能保持故事原貌,力求把真实的现场感原样呈现给读者。我们相信这样一批中国青年的奋斗故事,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够鼓励更多的人去克服面临的困难,消除对人生的怀疑迷茫,振奋起精神,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上帝帮助那些自助的人。幸福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

参观华为

赞(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参观华为 » 华为文化: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参观华为

学习华为的文化与管理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