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华为
学习华为管理经验

华为的人力资源框架

华为的人力资源框架,一个是评价的公正性和分配的公平性,以及人力资源流动上的一些措施、制度和惯例。

1.华为的核心价值观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石

首先从文化方面来说,华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这是公司的核心价值观。

任总在2008年提出这三句话的核心价值观,当时的轮值CEO胡厚崑总提出来是不是应该把坚持自我批判也作为核心价值观。

后来我请教任总,他说还是前三句话是核心价值观,坚持自我批判是一种自我纠偏的机制。但是并不是说坚持自我批判不重要,而是相对于前三句话,它的重要性相对次要一些。

企业的最高管理者能不能有自我批判的精神,并且将自我批判制度化,这是一个企业保持持续增长的关键。所以任总在对接班人的选择上,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能否听进去不同的意见,特别是反对意见。

长期坚持艰苦奋斗,从华为来说,是基于人性提出来的人性就是人在富裕以后会懈怠。当然这种懈怠可能表现为追求生活的质量,追求闲暇,追求与家人、亲人更多的相处,这很自然。但是对企业来说,如果高管追求闲暇,追求生活质量,这个企业的奋斗精神从何而来?你让员工去奋斗,凭什么?所以从企业来说,它自发的趋势就是懈怠,而不是奋斗。奋斗一定是企业的制度、政策、机制创造出来的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自发的状态。

华为是用热力学第二定律来解释这种现象的。按照克劳修斯的表述:在一个封闭的热力学系统中,热量不会自动地从低温物体向高温物体传递。要发生变化就需要做功。

热力学第二定律,几乎成为华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基本假设

华为尽管是一个高技术企业,但它的许多思维方式和解释问题的方式,也用自然科学的一些规律来解释。比如热力学第二定律,本来是物理学的一个概念,把它借鉴到社会组织中来。

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为依据,它所阐述的规律是针对封闭组织的。如果是一个开放的组织,就可以不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前提条件,从而实现转化。尽管照搬自然科学的定律,可能不是很严谨,但它至少对我们认识社会科学的一些现象,并且做出一些科学的解释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

2.华为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于公司的使命和愿景

关于华为公司的使命和愿景,在2018年有一个重新的表述:华为立志,将数字世界带给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这里把数字世界、数字化、万物互联、人工智能都包含进来。它的对象是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囊括一切。

对一个企业来说,使命的表述往往都还是在价值观层面。在哲学层面上,真正把使命落到实处,需要战略,需要具体的举措。华为为什么要让员工艰苦奋斗?为什么员工愿意做出牺牲?比如那些在非洲一些落后国家或者不发达国家工作的员工,为什么能长期在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尤其有些国家还有反政府组织,社会秩序很不安定,愿意长期远离家园在那里工作。华为的在海外工作已经不是出差的概念,也不是短期的概念,而是长期的概念。

华为有一个奖项叫做天道酬勤奖,凡是在海外工作超过10年的员工,都会获得一个天道酬勤的金奖,到现在为止已经有几千人获得了这个奖项。

华为员工为什么愿意艰苦奋斗?为什么愿意做出牺牲呢?华为有一个正式出版物——《枪林弹雨中成长》,分享的是海外艰苦国家一线奋斗的员工们的工作感悟。我看到其中一位叫做陈硕的女生,她曾在非洲国家开展业务长达8年,经历过科特迪瓦的内战环境,得过疟疾,遭遇过抢劫。

从照片看,她不是很彪悍,但她的意志力很坚强。她的感悟是:据我所知,在外奋斗的华为人都不会因为梦想、情怀、成就感这些东西选择远离亲人朋友奔赴海外,最初的动力还包含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疼爱我们的亲人过上更好生活的愿望。

我认为这样的感悟很实事求是,这才是真正的华为员工的人性,也是普遍的人性诉求。

她感谢华为创造了一个公平的机制,力出一孔、利出一孔。也感谢华为搭起让人尽情演绎青春的舞台,给员工撑起了一片广袤的天地。她还感谢华为让人尽情演绎青春的舞台。

3.靠平台和舞台激励员工艰苦奋斗

实际上华为是两个“台”:一个是平台,一个是舞台。所谓平台就是这些大的支撑,包括技术平台、开发平台、服务平台、销售平台、客户关系平台等等。所谓舞台是它允许个人施展才能与才华。所以华为员工为什么愿意艰苦奋斗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员工能更多彩地展现自己的人生以及释放潜能

为什么华为一些高管离开了华为,到其他企业担任高管,或者自己创业,最后做出出色业绩的人并不多,为什么?

很多人以为业绩完全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平台对他的支撑。一旦离开了华为,离开了这个平台,就会无所作为。

盖钢是华为路由器产品线的总裁,2000年本科毕业加入华为,领导产品线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400G路由器,领先了思科半年甚至一年,这是华为首次在一个重要的产品上领先。

他的感悟是什么呢?他说: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让我们最终实现超越,摘到了胜利的果实?是什么让我们愿意为不确定的未来努力奋斗?又是什么让我们几十年如一日地执着坚守?我想是华为公司给我们搭建了一个巨大的舞台,让我们施展才华,又包容成长的代价,持续投资,压强投入,让我们尽情演绎华为的乐章。我想这是我们的家人,可怜可爱的同伴给了我们一片温馨的港湾,彼此温暖,相互鼓励,让我们熬过孤独,迈过坎坷,拥抱晴朗的天空。

我想是一群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为了做出世界第一的产品,无怨无悔地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即使再苦再累再艰辛也一往无前。

所以对研发人员来说,公司信任他,让他承担这些重大的科研项目,并且在资源分配上支持他,这都是莫大的鼓励。因为这些重大的、突破性的项目,很可能中途要遭遇一些失误,甚至失败,这些成本都由公司来承担。因为有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使得这些技术人员可以充分地去实现他的梦想——做出世界第一的产品。这对研发人员非常有吸引力的。

总结一下,华为员工为什么愿意艰苦奋斗,为什么愿意做出牺牲的?首先是为自己和家人的幸福,这是出发点其次是认同公司的使命和追求,并愿意为之奋斗。因为在奋斗的过程中自己才会成长起来。随着公司的成长和自己成长,就会有更多的兴趣和成就感

4.通过内部劳动力转换机制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双赢

人这一生,工作占了一个人的大部分时间,如果自己从事的是一项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或者为了谋生而不得不从事一件工作,其实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所以在华为有内部劳动力市场,如果你在某个部门或者某个岗位不顺心了,没兴趣了,可以把自己的简历挂到劳动力市场上,如果其他部门刚好需要,就可以面试,合适就进行岗位调换。

内部劳动力市场是重新选择,重新寻找机会。如果这个还不行,可能自己就会离开,但这些人数很少,华为主动离开的人数还是很少的。

内部劳动力市场机制使得很多部门,尤其是承担一些重任的部门,比如开发体系,市场体系,服务体系,缺人很严重的状况得到缓解。还有来自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人不占部门的进人指标,所以只要有合适的部门就会被吸收过去,甚至于要抢这些人。以上的这些措施并举,让华为的员工找到工作和生活的意义。

人是需求意义感的,心理学领域意义疗法的开创者维克多·弗兰克写了一本名作《追寻生命的意义》,其中有句名言:It is not really matter what we expected from life,but rather what life expected from us。翻译过来就是:我们对生活的期望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对我们的期望是什么。

华为除了给员工的精神激励之外,还有物质激励。华为成功的关键之一是把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一种利益驱动机制,使得价值观能够真正落地。

5.激励在于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体系

物质激励主要在于华为的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体系。如果加上修饰语是全力的创造价值,科学的评价价值,合理的分配价值。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价值评价很难做到科学,可以做到相对公正。

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的根本机制,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

华为在价值评价上是明确的责任结果导向。首先是结果导向,凡是能够定量的评价结果的地方,一定要用可量化的结果指标来评价产出。但是企业中还有许多工作,它是不直接产生,或者至少在当期内不直接产生结果的,比如一些职能性的工作,财务、人力资源;还有一些是支撑性的工作,它也不直接创造最终结果,只是过程贡献,还有一些大的研发项目,比如5G从2009年开始立项,一直到2017年第一个商业局开通,中间隔了8年,对于这些工作华为强调责任。所谓责任就是你承担这样的工作,为企业的价值创造做出了多少本来应有的贡献。

任总曾经在2016年的时候,亲自批准了华为付款部门一个负责付款审查和批准的员工的升职,破格一次升了4级。为什么?因为这个员工在他这个岗位的12年间,每天平均要处理3000多个的付款票据,没出一个错,这就是责任。这也符合《华为基本法》中的分配理念:不让雷锋吃亏,奉献者定当得到合理的回报。

华为对于非物质激励的做法,每年都会有变化,近几年通过逐渐地规范,也开始有了系统性的规划。

华为的奖章是非常正式地制作出来的,是委托法国一家有一千多年历史的铸币厂设计和铸造的。这样的奖牌不仅满足了员工的经济利益诉求,还满足了精神诉求。

再比如获得天道酬勤奖的员工们,他们在健康保障上,华为都有特殊的考虑。总之是把物质的和非物质的结合起来,使得员工能够发自内心的从切身利益上来为公司做贡献。

对于非物质激励的系统性规划,也成为公司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像一句成语“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所说的,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时时刻刻在起着作用。

这句成语源于荀子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后来学者文人逐渐把这句成语演化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意思是蓬草本身是匍匐生长的,但它长在麻田里,不由得就会直立生长,这就是企业文化的作用,当然这种文化需要有物质利益做基础和保障。

企业文化对组织来讲非常重要,因为员工进入到企业后,可能原来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生活背景,让他构建出的价值观体系未必和华为的价值观相吻合。如果员工不按照华为的文化来进行自己的选择,就会造成员工和企业之间利益或者内心的冲突,从而影响个人和组织的产出。因此华为构建的是一种强文化,这种文化一方面在凝聚员工,一方面也在选择员工,最终的效果是“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华为的分配政策是有利于集体奋斗,这点和西方企业的分配政策,特别是奖金的分配有所不同。

华为的成功实际上是集体奋斗的成果如何评价集体成果中个人的贡献同时在分配制度上向贡献者倾斜这是分配政策要解决的问题

西方企业的奖金分配一般都是基本工资的一个月或者两个月,业绩更突出也就三个月。这种制度在人力资源薪酬的预算上很简单,只要基本按人头按照平均的绩效水平就可以算出来。所以西方薪酬体系的好处是薪酬预算很容易做出来,另外,对每个员工来说,一年能拿多少钱也很清楚。

而华为实行的是按团队绩效分配薪酬的方式,是按照实现确定的公式来计算奖金。奖金先分配到部门或者团队,再由部门或团队负责人分配到个人。这种分配机制是以部门或团队的整体业绩作为分配的依据,然后再授权部门领导分配到个人。这样既维护了集体奋斗,支持了集体奋斗这种文化,同时又授予部门主管和团队管理者很大的分配权。

比如在代表处的员工,他奖金中的20%与所属团队的绩效挂钩,还有20%与所属的代表处的绩效挂钩,60%和个人业绩直接挂钩。这样一个分配机制既体现了个人的贡献差异,同时又维护了集体奋斗。截止目前,这种制度在华为的实行还是很有效。

华为最近几年也特别强调按贡献合理拉开分配差距,就是分配权给与团队领导,由他来根据团队的贡献,个人的分工贡献,合理拉开分配差距,体现“不让雷锋吃亏”。

而对高级干部和骨干员工,公司的分配政策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叫做“力出一孔,利出一孔”。原话是:“我们坚持利出一孔的原则。EMT宣言,就是表明从最高层到所有的骨干层的全部收入,只能来源于华为的工资、奖励、分红及其他,不允许有其他额外的收入,从组织上、制度上,堵住了从最高层到执行层的个人谋私利,通过关联交易的孔掏空集体利益的行为。二十多年来我们基本是利出一孔的,形成了十五万员工的团结奋斗。”

华为对中高层的要求是“利出一孔”,即他们的全部收入只能来源于华为的工资、奖励、分红及其他,不允许有其他额外的收入。比如华为的高管和骨干员工不允许炒股这么说貌似有点不近人情,因为钱是员工的个人财产,他有自由支配的权利。但在华为,普通员工可以,高管和骨干员工就是不行,因为高管和骨干员工如果还操心着股市的涨落,而且华为没上市,员工买的肯定是其他企业的股票,他会有多少精力用在工作上?

华为坚决杜绝任何腐败行为。比如利用关联交易的孔为自己谋私利,或者利用自己的权力介绍自己的亲戚朋友或他们的子女到华为来应聘,这些都属于腐败行为。一旦发现,道德遵从部、工会、党委会马上出动,一定要把这个事情审计调查清楚,如果属实,一定要处罚。

“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思想最初来自管子,管子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他的原话是:“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半屈;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先王知其然,故塞民之羡,隘其利途,故予之在君,夺之在君,贫之在君,富之在君。故民之戴上如日月,亲君若父母。”意思是君王要掌握百姓获得财富的一切通路只要掌握了通路君王要让百姓富百姓就能富要让百姓穷百姓就能穷,这样百姓就会对君王像日月一样爱戴。齐桓公能够称霸,在一定程度上是采用了管子的建议。

(1)选拔高层——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必取于州郡

对于高层领导的选拔,在华为也有一个简单的表述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必取于州郡,意思是宰相一定从基层州部兴起,猛将一定要从基层卒伍发端。具体到华为就是华为的高管一定要有独当一面的任职经历和优秀业绩。比如研发产品线的总裁,一定是从软件工程师或者硬件工程师一步一步做项目上来。

如果公司认为一个人具有成为公司高层领导的潜质的话,所谓高层领导就是副总裁及以上级别,公司会把它调到海外大国地区做代表,在那里做出优秀业绩以后,再进入地区部副总裁、总裁,然后是公司高层的选拔池,这样一个路径就使得公司的高层领导者,一方面视野开阔,另一方面既具有专业能力,又有综合能力。因为地区代表处除了不做产品开发之外,要给客户提供解决方案,要进行跨文化的管理,并且管的不光是国内的员工,还要管国外员工,甚至汇率变动对合同盈利性的影响也需要关注。经过多方面的锻炼后,进入公司的高层选拔池,可能又被调回产品线,担任大产品线的主管,这个时候他就既有市场观念,又有全局管理,可能会被调到更重要的岗位上。

有了这样选拔干部的方式,尽管外界一直在猜测华为的接班人,但我认为只要这个机制能够坚持下去,华为的接班人不存在问题。

(2)中层干部选拔——坚持“三优先”原则

华为对一般干部的选拔坚持三优先的原则,即优先从成功的项目团队中选拔干部,优先从主攻战场一线和艰苦地区选拔干部,优先从影响公司长远发展的关键事件中考察和选拔干部。

“三优先”原则,实际上也是一种干部成长的导向,一定要到艰苦的地区,到主攻战场上去,要在关键事件中,考察一个人在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出现冲突的时候,他的立场、选择,这是考察干部的关键。

这几年华为还特别重视对优秀青年员工的破格提拔,主导思想是要使干部在最佳的时间段上,在最佳的决策上做出最佳的贡献和得到合理的回报。

合理的回报是体现价值分配的公平性。前面的三个最佳,特别是最佳的年龄段指的是对那些做出优秀成绩的青年员工,快速提拔,破格提拔,把他们放在更重要的岗位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实际上不光是华为,如果我们去分析世界上这些顶尖的公司,就会发现员工的平均年龄都很小,三十出头甚至不到三十岁。超过这个年龄虽然经验的积累是宝贵的财富,但学习能力、精力、进取意识都可能会有所下降。

如何把优秀的员工更快地提拔上来?因为华为现在的招聘,来自国内著名高校的学生比例已经非常大。华为员工的传统来源有三个:成都电子科技大、西安电子科技大和华中科技大,每年的招生名额都是600多。现在清华、北大、浙大这些学校的人数已经大幅增加。这么多优秀的新员工进来以后,经过两三年的锻炼,华为就不能采取过去那种按部就班的成长方式,而要有一个快速破格提拔的通道,否则这些人很容易就流失了。

破格提拔最初的时候还只是作为一种示范效应,每年不超过100人。但是最近几年从100到几百到上千人,2019和2020年加起来超过了3000人。华为有专门的破格提拔的服务体系,破格提拔的人要进行公示,得到大家认可以后,公司正式文件发布。

在这里需要提醒一句就是破格提拔的文化要与组织的文化相适应,这种组织文化就是干部能上能下,要保持制度化的干部淘汰机制,没有淘汰的组织是不可能有活力的。

我们前面提到日本的企业制度也有淘汰,不过日本的淘汰是把那些业绩较差的或者较低的员工,外派到公司的外包企业、下行企业或者边缘性的工作岗位上去,日本学者把这种做法叫做准开除。虽然没有出公司,但是不会把他们放在关键的岗位上。英美由于他们外部市场的劳动力流动性较高,淘汰就意味着离开公司。

(3)心声社区——释放员工能量

还有公司信息透明的文化。华为信息的透明,管理信息的透明度还是比较高的。员工的抱怨也好,不满也好,批评也好,这些信息在华为内部的社交平台,叫心声社区,对所有员工开放,上面会发布公司的政策文件和任总或者是轮值CEO的重要讲话,对于这些政策或者讲话,员工同意也好,批评也好,都可以跟帖,通过跟帖就能看出来公司的制度或者决策,哪些是员工举双手赞成的,哪些是员工有批评意见的,通过这种信息透明,和员工的互动,对公司决策的进一步完善起了非常好的作用。

心声社区也能暴露公司运作中的问题,甚至各个领域的问题,所以任总把它叫做耗散结构。这些不同意见,甚至批评意见、怨气,如果没有一个纾解的平台,这样日积月累,当公司一旦遇到挫折,可能就会突然而全面地爆发,加重公司的危机和挫折。

总之,心声社区让这些正能量也好,负能量也罢,都能得到适当的释放,凝聚了人心,从而让组织营造起一种平和的组织氛围,保持了组织一定的柔性,能够经得起外部的冲击。

(4)股权激励——虚拟受限股,凝聚人心

华为的员工持股制度,持股实际涉及到一个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就是企业的价值是谁创造的。

根据西方的经济理论,特别是微观经济学的主流理论,认为剩余价值的索取权归资本,企业是由股东们投资建立的,所以剩余价值应该归股东们,也就是说它不承认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贡献,以及他们分享利益的权利。

不过现在在美国的一些高技术公司中,也给一些顶尖的员工给与股权激励,比如亚马逊,员工的收入就可以分为股权收入,股票收入和工资奖金的收入。

奖金就是到年底一个月或者两个月的奖金,有的是双薪制,有的是单薪制,然后是公司给员工的配股,这个配股也属于薪酬的一部分。比如对一些技术性员工,给你20万的收入承诺,其中15万是工资,大体占到70%,剩下的给股票。如果股票涨了,承诺的薪酬就兑现了甚至超出了,如果跌了,等于承诺的薪酬相应的下降了。

华为员工的持股计划其实就是一个利润分享计划,确切地说是叫做虚拟受限股,虚拟指的它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股份,受限是指它的流通性,除非华为员工退休才能够兑现股份,否则员工不可以继续持有,只能是公司回购。

我们目前的《公司法》规定两种公司形态,一种是有限责任,一种是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的发起人不超过50个,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是200人,但华为现在持股员工有9万多,没有办法注册成正式的股东,所以华为的虚拟受限股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制度决定的。

华为员工股权一个是员工出资购买,员工为什么愿意出资?因为员工对企业发展有信心,这是所有股权激励的前提,如果员工看不到企业发展的未来,没有好的预期,员工是不会买的。另外一个是股权不具有流动性,只有到他退休的时候才能够兑现,在此之前,只享受分红的权利。华为的分红在2010年左右的时候,分红很高,可以达到每股 5块3左右,这几年基本在1块五左右。分红与利润增长有关系,利润越多,分红也就越多。

员工对分红满意与否,与员工的分红预期有关系,预期越高,可能的失望或者不满就会越多,所以对员工的分红预期需要进行管理。要让员工的分红预期不能太高,不能成为公司的包袱了,同时公司也不断完善预算和管理,尽可能实现业绩出现波动,但分红还能持续上涨。

因为有了员工持股,在面临美国的打压下,华为员工的凝聚力反而更强了,许多部门自己在内部召开誓师大会,鼓舞大家的士气,当然这是在深圳市政府批准的情况下,所允许做的事情。

近几年,华为的员工持股计划也是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比如如何解决优秀新员工股权的激励的问题?如何解决老员工同股同权成比例扩股的问题?如果老员工同股同权成比例扩股,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老员工的股票越来越多,躺在位置上就可以分红,并且分红远远超过来自工资和奖金的收益,这样他奋斗的动力就会受到影响。

针对这个问题,华为对每一个级别设置了配股的上限,达到这个上限,就是有钱也不给你配, 称为饱和配合。正是因为这样一个机制,导致任总的持股比例一直下降到只有一点多,他也是饱和配股。这样就能为新员工的配股留下分配空间,再加上员工离职的回购股份,使得分配的股权池可以保持在一定的水平,这就解决了奋斗者的长期贡献与回报的问题。

华为的员工只要是提前退休、或者主动离开,或者被公司辞退,股份都是要回收的,回购价按照每股净资产来回购。退休以后可以保留股权,享受分红,而且对持股数量在一定的标准以下的员工不受竞业限制。

总的来看,华为的员工持股计划承认了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以及他应该享有的分配权,这实际上是一个对资本主义的理论的根本的挑战和改造

赞(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参观华为 » 华为的人力资源框架

参观华为

学习华为的文化与管理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